中国哲学简史(廿六)费秘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廿六)费秘

费秘,字此度。十岁,父费经虞为讲盘古开天事。费秘疑惑:盘古之前是什么?父答:洪荒未辟。又问:洪荒之前。父不能答。但费秘始终好奇。

费氏父子都长于历史知识,他们首先否认了韩愈编造的“道统说”。道统本身是儒生胡编乱造出来的,他们根本不考虑尧舜到孔子之间存在一千多年的时间断隔,也不考虑孔子到孟子之间一百多年的隔阂。宋代是时候,宋儒继续编造,说王安石继承孟子道统的又一位圣人。程颐说他哥哥程颢是继承孟子道统的圣人。到了朱熹时候,他把周敦颐、二程编入道统。

这种“道统论”,主要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学问是“正宗”的。不仅儒生各执一词,就连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说辞都不一样。朱熹在《中庸集解》中说周敦颐是孟子道统的继承人,又在《大学章句》中说程氏二父夫子是孟子道统的继承人。显然存在编制上的逻辑矛盾。

中国哲学简史(廿六)费秘

在《中庸章句》中,朱熹解释了编造“道统”的原因:他认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的昌盛主要原因是孟子之后后继无人了。为了攻击佛教和道教的“异端学说”,必须有一个圣人的继承人来担当重任。这个人就是程氏二夫子,而“我”朱熹,是程氏父子的亲传。因此“我”也是正宗的儒家,你们都是异端。

道统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并不完善。每代人之间相差的时间,是经常被人攻击的地方。于是孙奇逢又创造了“因袭”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圣人之间的学说,不一定非要亲传亲受,因袭也是可以。因袭就是照搬、照抄旧学旧论。他的道统编排的更久远,远古的是: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中古的是:孔子、颜回、子思、孟子。近古的是: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从三皇时期,一直编到明代。

费氏父子从根本上否认了宋儒的道统。道统之说,孔夫子是没有讲过的。七十二贤人也是没有讲过的。百年后孟子、荀子也没有讲过。先秦大儒都不曾传承的东西,为什么到了宋儒口中,就成了合法传承了呢?

中国哲学简史(廿六)费秘

再说了,自道统学说盛行后。从伏羲到尧舜禹汤,乃至文物周公。他们的学说都是管理天下的学问。如何到了后代,这门“因袭”的学问,不属于君上,而属于儒生了?上古道统再不济,传承的也是“君王面南之术”,如何到了宋儒这里,成了妾妇之道了?这种学问变迁的合法性是什么?圣人都是讲务实的,都是做事的,到了宋儒这里全成了玄谈,道统的正当性在哪里?

费氏父子虽然看不上宋儒讲的道统,但是他们又竭力构建“正当”的道统。他们认为古时候政教不分,君就是师,师就是君,政就是道。后来孔子不得君为,因而君师分离为二,帝王传治术,师儒弟子传文脉。新的道统是:二帝三王——孔子——历代帝王/儒师。帝王传君道,儒师传臣民之道。

费氏父子提出的新道统,是对宋儒旧道统的反动,是对理学的反动。他们总结出“道出于政治”这个道理,由此反对理学家们空谈务虚。当时理学讨论的是性、命这些空泛之论,费秘认为,离开了帝王将相,何以称之为儒说?他们把儒家当作天生的政治家,要跟玄谈务虚的人划开界限。他们否认宋儒的道统,认为儒术贵在能治天下,不在高谈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