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科举制度是古代统治者招贤纳士的重要方式,也是古代文人想要走上仕途的最好途径,它自隋朝开始,到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历经1000多年,直至晚清才宣告结束。

那么,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惑,古代文人考科举难吗?如果放到现代,考取一个进士的难度有多大呢?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在一些电视剧里,仿佛一个进士出身的人只要从秀才考中举人,再以举人的身份进京赶考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古代文人如果想要考取进士功名可远远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简单,就算用"难如登天"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首先,古代的考试制度就和影视剧中所演的不尽相同,影视剧往往为了让观众看起来浅显易懂,便将有关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进行了简略,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展现出来,这也使得人们通过古装剧了解到的知识十分片面。

很多人或许认为,一个秀才如果放到现代应算是初中生吧?那么举人就是高中文化,而进士也就是个大学生罢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古代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就要先走上三轮资格考试,那就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轮考试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升学考试。

所不同的是,古代人的这三轮升学考试可以在一年之内考取,而学习时间则普遍在六七年左右,外加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十年寒窗的意思了。当然,这还是仅参加一次科举就能考中的情况下,而绝大多数考生都不会只考一次就能中举,考到白了头也没考上的不是大有人在,而是普遍存在。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以科举考试最为成熟的明清两代举例,县试是各县县官主持考试,考试时间一般在二月,士子(也称童生)要在考试前期去县署礼房(相当于现代的县教育局)报名,填写个人资料以及祖上三代人的履历家史,因为古代考试很看中家庭出身,如果是祖上历史不清白,不符合要求的,或隐瞒家史不报的考生不允许参加考试,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连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县试虽说通过率普遍比较高,但还是会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考生,合格者即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考试,也就是府试。用现在的说法,县试也就相当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府试的考试内容基本跟县试是一样的,在清代,需要考的都是五门,分别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府试的考试日期大多在四月份,由省内各府的知府或各州府级行政单位的最高主官担任主考官,报名流程跟县试基本相同,考试通过的考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而没过关的也是大有人在,府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考了。

通过县试、府试以后,就进入了最后一轮,那就是院试,也就是全省统考。

因为是全省统考,院试的考试地点一般会设在省府城市,由各省的学政大人(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主持考试,淘汰率较之前两轮普遍要高,而通过这轮考试的考生,才能作为"生员"拥有了参加该省"乡试"考取功名的资格,这些生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秀才",而院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罢。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在我看来,古代的秀才放到现在,应该就算是大学生了。因为在此之后参加的科举考试,跟我们现在的升学考试目的就完全不同了,并不是为了升到更高一层的学校继续学习而参加的考试,而是为了工作而考,也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或者想要进入机关单位的资格考试吧?!

乡试也就是为取得仕途而参加的第一轮科举考试,在明清两代以前,由于战乱以及其他原因,经常会被停止,在元代时期甚至整整九十年间,就开过三次科举。但是在进入明代以后,逐步恢复的科举考试正常情况下均是三年一次,如果赶上新皇登基或者国家有什么重大喜事的话,还可以加开一次恩科,也就是在其间多开一次,给考生们多一次考取功名的机会。

在乡试中考中的生员,被称为举人,也叫举子。在古代,能中举,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绝对值得放鞭炮摆酒席,给祖宗叩头烧香以示庆祝。因为每个省三年才有一次统考,根据史料记载,往往每次参加乡试的生员每省会有数千人,这些人都算是通过了三轮资格考试的全省学尖子,而在这些全省的学尖子里,每次中举的也不过才几十人而已,从概率上讲,完全就是百里挑一,其它没考中的学子则是全部落榜,还想再考,只能再等三年。试想,这么残酷的大概率淘汰下,能考中的举子得是多么优秀了?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所以在古代,就有这么一项法律,举人在公堂上不用给官老爷磕头,因为这些举人虽然还没能正式取得功名,但也算是半个官员的身份了。在很多时候,举人也会被各地政府委任官职。

如果说,举人在古代可以算是全省学尖子中的百里挑一的话,那么进士就是各省举人中的百里挑一了。

古代的进士考试分为会试和殿试两步,会试考试在京城的礼部举行,由礼部的主官主持考试,常规情况下也是每三年一次,如果赶上恩科,还会加开一次,但这是一百年都难赶上一次的好事,所以往往举子们只能是三年才赶上一次考试机会,错过了就得再等三年。

参加会试的举子均是从全国各省长途跋涉而来,近的或许几天至一月就能赶到,可远的甚至最多要走上一年,一来一回那就是两年过去了。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从全国各地前来赶考的举人各个时期人数不等,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但会试中榜者也就是十之一二,八成人都要落榜。

会试落榜的举人原本是该回家的,但有些经验丰富者却还是逗留在京城里,因为他们要等殿试结果出来后才会死心。

在古代,因为会试时常会发生作弊行为,所以在会试结束后,即便是考中的考生也还不能称作进士,只能叫贡士,也就是预备进士罢了。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这些被定为贡士的考生们还要走最后一道程序,进皇宫面见皇帝,由皇帝亲自发问检验,确定该考生确实有真才实学,才会由皇帝钦定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分别是人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若干,一、二、三甲进士均被称为进士及第,而除被皇帝钦定的三甲外的考生,只要没被淘汰,则均被定为进士出身,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进士,而这种在会试之后由皇帝亲自提问检验的考试被称作殿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多难?放到现代,一般学霸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

当然,皇帝在定名次的时候也是由主考官们提供意见,大多按照主考官的意见来定夺。皇帝亲自进行殿试也只是大致检验一下考生,如果有滥竽充数,全靠花钱买来的进士,即便皇帝再怎么学识平庸也是能看出来的。一旦发现,少则该考生终身禁考,重则该生锒铛入狱,甚至在舞弊者多的时候往往还要处置完那些作弊考生后让其它考生重考,这也就给了那些没考中的举人们最后一丝机会。

所以,综上所说,古代一个省每年就那么几千秀才,按照人口比例算的话,足可以顶上现在的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了。

而举人则是各省秀才中的百里挑一,概率要比顶级大学的博士还要少。全国所有省份前来赶考的举人即便不包括往届的在内,也要有一两千人,录取者仅仅一百多个,其概率和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