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下囚到皇帝:朱祁镇说我只是不想平庸至死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实力、机会都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明英宗,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当了俘虏又能复辟的皇帝,他身处逆境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怀着不想平庸至死的信念,休养生息以待时机,东山再起。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称为英宗,其实并不英明,而且也算不得好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史称土木之变),自己被也先俘虏,成为阶下囚,直接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可以说土木之变是明朝的一个分水岭。

朱祁镇,宣宗朱瞻基之子,宣宗英年早逝,导致英宗7岁继位。幸好有其母张太后监管,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开始还算英明。后来张太后去世,三杨渐老,开始宠幸宦官王振,导致朝纲废驰。

英宗从贵为九五之尊皇帝,沦落到九死一生的阶下囚七年,英宗一直坚持着,从没放弃,只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信念:他不想平庸至死。

从阶下囚到皇帝:朱祁镇说我只是不想平庸至死

明英宗,朱祁镇


土木之变,沦为阶下囚

北方,瓦剌部统一了蒙古,势力逐渐强大。首领也行早就觊觎明朝的大好山,一直厉兵秣兵,俟机南侵。

英宗之前的皇帝能征善战,特别是成祖多次大败蒙古各部,蒙古不敢有非份之想。而英宗即位后,重用王振,朝廷上下离心离德,纷纷拜投王振。加上天灾连年,百姓水深火热。

也先见有机可乘,于公元1449年2月,率大军南下。也先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大同,这才引起英宗的警觉。

边防告急文书送达英宗后,英宗急召王振觐见,咨以对策。王振笑道,区区瓦剌竟敢以卵击石犯我大明,建议英宗率军御驾新征,以立不朽之功业。

英宗心里一直有个梦想,从未放弃过,他想要像太祖、成祖一样,亲自率兵征伐蛮夷,建不朽功勋,证明自己不是一事无成,不想就这样当个守成的皇帝平庸至死。英宗一直觉得自己运气好,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就是到来了,世人从此就铭记他的名字,他必将流芳百世。

可以说王振是摸透了英宗的脾气,也摸透了英宗的心理。王振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王振是懂英宗的,而不只是一味逢迎。那些以为只要溜须拍马就一定会得到重用的观点,实在太肤浅了。

英宗亲率50万大军,浩浩荡荡自北京出发。英宗原以为以众击寡,胜利到手拈来。

有时候我们觉得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但事实往往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英宗满怀雄心壮志,憧憬着擒得也行的无上荣光。谁知事与愿违,一路风雨交加,粮食却接济不上,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加上王振不懂军事却随军乱指挥,军心渐渐涣散。

当大军行至土木保时,粮食没也不说,连水也没有了,士兵疲乏,无力行军。蒙古军队,趁机掩杀过来,轻松击败明军,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50万明军损失殆尽。英宗被作为著名的皇帝铭记于历史,不是因为他的英明神武,而是因为他的无能。从此,明朝进入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从阶下囚到皇帝:朱祁镇说我只是不想平庸至死


政权更迭,兄弟称皇

也先擒获了英宗,如得至宝,以为凭着英宗可以直扑明朝,夺取大明江山。于是,也行率领在军直扑北京而来。北京告急,大明告急。

危急之时,于谦挺身而出,于谦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说服众人,立了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后世称明代宗。可能是因为后来皇帝还是被英宗夺去了的原因,所以是代宗,代为管理国家。

代宗的出现,粉碎了也先以为奇货可居,可以压取天下的野心。但是也先并不死心,以为俘虏了皇帝,抢不到江山,要些钱可以吧。皇帝在我手上,难不成你们不想把皇帝要回去?

是的,不想,真的不想。新皇帝才刚刚尝到君临天下的滋味,把旧皇帝要回来了,怎么安排。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同时由两个皇帝执政不成。

也先的漫天要价遭遇了冰雪,明朝连就地还价的意思都没有,而且北京越来越冷了,也先的后勤部队供给也跟不上了,从四周来北京勤王的部队越来越多了。也先见大势已去,带着遗憾,顺便也带着英宗,撤退了,告别了这座伤心的城市。

历经艰辛,终回大明

也先以为得到了英宗是捡到了宝,结果没曾想到是根草。明朝似乎根本不想要这位皇帝,也先多次派使者去谈赎金,但都是有去无回。

慢慢地也先明白了,明白了自己手里的皇帝,其实没什么利用价值,甚至明朝那边的人希望自己处死他。但自己留着这位皇帝有什么用,换不回粮食不说还浪费粮食。

也先软了,服输了,主动和明朝和解,无条件送还英宗。其实也先的无条件送还,代宗都是不想要的。代宗知道,白送的东西都不是啥好东西,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这个白送的后来抢了他的皇位。

于谦的一番话,让代宗决定 迎接英宗回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意思是您就放心吧,现在天下都是你的,他就是回来了也没有啥办法。

在代宗的授意下,大明派了两匹马,一顶骄子,“隆重”地迎回了曾经的皇帝,明英宗。

从阶下囚到皇帝:朱祁镇说我只是不想平庸至死


七年囚禁,夺门之变

别时风光无限,归来似水流年,换了天上人间。英宗回来到,原以为弟弟会识趣马上让出皇位,让他当皇帝。他实在想多了,在权力面前,亲情是不堪一击的,何况还是最高的皇权。

他失望了,他千里奔波日夜兼程地回到大明,弟弟不但没有把皇位还给他,还把你安排到南宫,一个远离权力中枢的边远宫殿,囚禁了起来。

囚禁起来还不算,还把大门用铅水封死了,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只留下一个小孔,让人送些食物及日常用品。为了防止英宗和外界联系,连南宫周围的树都让人砍了,让英宗和外面完全隔绝。

似乎英明注定这样一直终老至死,无法翻盘。养尊处优惯了的英宗,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不死可能也会疯,再不济也会万念俱灰,苟活而已。

但是英宗没有,他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不错,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理念,不想平庸至死。他相信,只要活着,总会有机会的。

英宗对看守他的人,甚至辱骂他的人都以礼相待,不卑不亢,渐渐地,周转的人被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被他的真诚感化了。看守对他不但没有丝毫的不敬,反而愈发恭敬了,简直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上级一样。

或许是他强烈的信念感动了上天,在芸芸众生中还有一位怀着梦想,努力祈祷耕耘的人,朱祁镇的机会终于来了。

代宗的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未来的太子朱见济病死了。代宗思子心切,竞争一病不起。

大臣们为立皇帝的事又争论不止,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立朱见深为皇帝,也就是明英宗之子;另一派主张直接立英宗为皇帝,因为他本来就是皇帝,而且还健在。

官场上从来就不缺随风倒的墙头草,也从来不缺见缝插针的投机者。善于见风使舵的徐有贞觉得投资英宗,利益似乎更直接些。徐有贞的鼓动一直和英宗有秘密联系的石亨、曹吉祥,趁代宗祭天不在京城之际,调集守卫北京的士兵进入南宫,撞开宫门,放出英宗,直奔皇宫,登基。

第二天上朝的大臣,惊呆了,昨天还是代宗坐在位置上,怎么今天就换了英宗了。不行,头有晕,什么情况,该不该下跪叩拜,正在犹豫之时,除有贞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大喊,太上皇复辟了,大臣见形势如此,纷纷跪拜不是新皇的新皇帝。

代宗得知消息后,已无力回天,帝位被废,囚于西宫,代宗心灰意冷,不到一个月就抑郁而亡。

从阶下囚到皇帝:朱祁镇说我只是不想平庸至死


英宗的启示

英宗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保持着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气度,即使沦为阶下囚依然没有放弃。他的这种行为,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特立独行,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让他和平庸的人不一样。

不一样在没有随波逐流,不一样在没有就此浑浑噩噩,不一样在没有就这样一直到死。自尊,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亡似乎一文不值。但是,在英宗这里,自尊让权力臣服,让看守变成他的下人,让囚禁他的人成为他的朋友,让曾经跟随过他的人依然为他赴汤蹈火。

这就是英宗的人格魅力,即使他算不上一代明君,但他的这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想平庸至死,所以努力自律,保持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