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人更長壽


讀書的人更長壽


讀書的收穫為一輩子的讀書打好基礎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事實上,在我迄今所讀的書中,當學生時讀的只佔很小一部分,絕大部分是在走出校門後讀的。

我相信,其他愛讀書的人一定也是如此。我還相信,他們基本上也是在年少時代為一輩子的讀書打下了基礎。

這個基礎,一是產生了強烈而持久的閱讀興趣,二是形成了自己的閱讀眼光和品位。閱讀提升精神素質人的精神屬性可以相對地分為智力、道德、情感,與此相應,素質教育可分為智育、德育、美育,而閱讀好書則是提升這三種精神素質、進行這三種教育的最佳途徑。

第一類是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著作,閱讀這類書籍的目的是培育思想尊嚴,擁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類是偉人和優秀人物的傳記,閱讀這類書籍的目的是培育愛心、良心、社會責任心,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第三類是文學作品,閱讀這類書籍的目的是培育詩意和創造情懷,擁有豐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讀書的人更長壽


閱讀可以養生閱讀不但可以養心,而且可以養生,使人心寬體健。人的身體在很大程度上受心靈支配,憂慮往往致病,心態好是最好的養生。

愛閱讀的人,內心充實寧靜,不易陷入令人煩惱焦慮的世事紛爭之中。大學者中多壽星,原因就在於此。

閱讀還可以救生,為人解惑消災。人遇事之所以想不開,尋短見,是因為坐井觀天,心胸狹窄。

愛閱讀的人,眼界開闊,一覽眾山小,比較容易超脫人生中一時一地的困境。

閱讀甚至可以優生,助人教子育人。

父母愛閱讀,會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子女產生不教之教的薰陶作用。

相反,父母自己不讀書,卻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人與人的差距令人震驚讀精神偉人的著作,看藝術天才的創造,我知道了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於是為自己生而為人類感到幸運和榮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見那些在路邊玩牌和喧譁的人,那些開著車使勁按喇叭的人,看見那麼多空虛的臉,我不禁想:難道他們也是人類?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這一點常常使我感到震驚。

讀書的人更長壽


讀書的兩種收穫讀書的收穫有兩種:

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沒有當然也就不知道的東西,這樣收穫到的東西叫知識。

二是通過讀書發現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激活了,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樣收穫到的東西,我稱之為智慧。

閱讀怎麼改變命運人們常說:閱讀改變命運。在我看來,此話可有兩種含義。

其一,讀那些所謂“有用的書”,也就是接受正規教育,獲取專業知識,這樣可以改變你的外在命運,改變你在社會上的地位。

其二,讀那些所謂“無用的書”,那些哲學、宗教、人文方面的書籍,未必能改變你的外在命運,但能改變你的內心世界,使你擁有智慧、信仰、豐富的心靈生活,擁有一個強健的靈魂,因此也就改變了你與外在命運的關係,從而在精神上立於不敗之地。

我認為後一種改變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讀書的人更長壽


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這是我給一家民營書店的題詞。書分有用和無用,有用的書關乎生計,無用的書關乎心靈。人分有夢和無夢,無夢的人是生計的奴僕,有夢的人是心靈的富翁。無夢的人生是乏味的,與無夢的人相處也是乏味的。

人生在世,生計之外,還是得講究個味。書籍的價值叔本華說:期望一個人記住他讀過的全部書籍,恰如期望他能在體內儲存他吃過的全部食物。

這個比方打得有些極端,因為在事實上,無論誰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願意在體內儲存吃過的全部食物。

但是,世上確實有過目不忘、滿腹詩書的記憶天才。我相信,叔本華的意思應該是:有形的知識不重要,書籍的價值僅在於提供精神營養,而精神營養是無形的,因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為了你的血肉。

讀書的人更長壽


精神地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讀書也是一種行路,是行走在人類精神的世界裡。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旅行者,閱讀是我在勘測人類精神世界的地圖。

閱讀過程的快樂藏書多當然不等於博學。如果擁有書籍,不必讀它們,就能佔有其中的知識,那該多麼省力。

我要立即補充一句:那該多麼沒意思。可見閱讀本身是莫大的快樂,如果取消了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思考、質疑、感悟等等,質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積極參與,那客觀呈現的知識對於你就無甚價值。

讀書的人更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