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最近读了一本书,关于中国的,看的过程回想起自己的经历还是很丰富的。

小时候待过深圳松岗,体验乡土气息,那边的人更讲究人情世故。

很有趣的是全村的人都是同一个姓,互相都认识,随口聊天谈到某个人就说,噢,这人我知道,隔壁村的某某某。

年龄大一点去了香港,是个大城市,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就连邻居也不知道是谁,见面也很少打招呼,大家唯一追求的就是效率,凡事都是求快。

接着又去了英国,体验西方社会,其实和香港的文化习俗有那么一点接近,但他们表现得更加友好亲切,后来听说只是习惯,是英国人绅士的表现。

现在到了上海,体验到了内地的大城市,这里同时结合了深圳松岗的人情和香港大城市的发达。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英国的乡村,因为他同时拥有乡土的自然环境和现代人开放的思想。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叫《乡土中国》,不要看这个书名带有“乡土”不太讨喜,但这本书真的很适合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读一读。

豆瓣9.3,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短短几十年就从一个乡土中国转变成现代社会,而很多人还保留了乡土的文化和习俗,自然就无法立即接受现代文化,而现代年轻人也自然无法理解乡土文化。

例如我们的长辈,他们喜欢对晚辈评头论足,喜欢好为人师,你读完这本书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长辈要这样做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还在乡土中国的时候,并不需要“文字”这个东西来传递信息,大家都是透过谈话,而这在当时的乡土中国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最有效呢?

因为当时的社会基本就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都是扎根在有“土”的地方。

由于土地播种的限制,不能随便迁移,所以很多中国人一辈子都活在同样的地方,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同一块地方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认识的,最后出现两个结果:

1、长辈必须要透过语言的方式向晚辈传递信息,例如怎么样更好的在乡土生活、怎么样尊重附近的邻居、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等等。

这些长辈传递的信息,如果晚辈还是待在原本的乡土,那基本已经够用了,而且是很好用,所以长辈的建议就变得很有价值。

现代社会不一样了,你无法预测未来会变得怎么样,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循规蹈矩的。

你将来拥有无限的可能,女生可以选择读研读博、年轻人工作可以换来换去、结婚后也能做丁克族,加上人工智能的出现,再也没有所谓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了。

总之,在乡土中国的时候,长辈给你的建议是挺有用的,毕竟他们是土生土长,能够预知你在同一块土地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就比较难了。

2、在乡土中国更讲究人情,因为同一群人长时间扎根在同一块土地,有些事情你知道他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这样信息就能够在熟人之间得到了传递。

而现代社会又不一样了,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很少人会从出生到老都在同一个地方。

就我个人而言,25岁就已经待过了上海、深圳、香港、英国,哪来这么多熟人,自然也没有这么多“关系”可讲。

但现代社会的好处就是有了文字的传播,很多事情我们并不在需要透过熟人才能够知道。

互联网搜一搜,透过阅读就能够一清二楚,该有的餐厅、医院、娱乐等等都具备。

在乡土中国生个病,还要马上去找隔壁的大夫,也许平时还要给大夫送送礼套近乎。

而现代社会直接去医院就行了,唯一区别就是多付点钱,但平时也不用往医院送礼了。

越是发达、法治完善、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越不需要讲究“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公平交易。

所以你能看到90后00后已经开始慢慢少讲人情了,不是因为没有了情感,也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从“关系”替代成了“公平交易”。

以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非常建议年轻人和长辈都看一看这本书,了解一下当年活在乡土中国的长辈和现代社会的小年轻,你就能更懂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就能够彼此尊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