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方》馬伊琍: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最近,電視劇《在遠方》熱播,除過“窮小子”姚遠(劉燁飾)和“富家女”路曉歐(馬伊琍飾)的愛情主線,路曉歐的成長曆程也讓我感觸頗多。

父母離婚、長期吵架這兩件對孩子負面影響最大的事情,在成年並且學習了多年心理學的路曉歐身上,依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除過父母吵架、離婚,路曉歐還對兩個場景記憶猶新。

一個是父母上班,把她鎖家裡,她一個人常常發一整天呆,也沒有人說話。

《在遠方》馬伊琍: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二是她小時候在地上玩玩具,媽媽蹲在旁邊看她,發一整天的呆。

《在遠方》馬伊琍: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這兩個場景裡,我看到的是孤獨的媽媽、孤獨的孩子。

當離婚多年的父母為了她的感情問題大吵時,媽媽對著早就沒有感情瓜葛的前夫吼出:“你永遠正確、永遠高尚、永遠偉大行了吧?你知道我當年為什麼離開你?你什麼時候在意過我的感情?”

然後鏡頭切換到當年父母吵架的場景,媽媽跟爸爸吵架,“你看這個傢俱都壞了你也不管、煤氣沒了你也不管,......”

我忽而就明白了,當年的曉歐媽媽是對生活多絕望,才拋下養了12年的女兒遠走他鄉。

我們每一個人,都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其他角色。

當了媽媽的女性,依然也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妻子、女兒、職員等等其他的角色。

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爽了,才能做好其他角色,當然包括媽媽。

就比如劇中,曉歐媽媽因為與爸爸吵架,情緒長期處於低谷,很少露出笑臉。自己連自己的情緒都處理不好,還怎麼能看見曉歐的需求呢?人只有先滿足了自己“內在的小孩”,才能有精力“看見”孩子。

“先己後人”是人的本性,遵從自己內心選擇婚姻和生育,不為了其他任何人做決定,才能過得爽,過得幸福。

1、謹慎選擇婚姻和生育

1)婚姻選擇

俗話說,“嫁給什麼樣的人,就過什麼樣的生活”,雖然現在大多女性也有事業和追求,但不可否認,婚姻對女性,依然是最重要的選擇之一。

如果打算生育,“嫁給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就顯得更重要了。選擇婚姻前,最好探討下,要不要孩子、生幾個孩子、對生男生女有沒有執念、想什麼時候生?家務怎麼分配?孩子生下來誰帶?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觀念不同的人,遇到不可調和的矛盾可能性最大,瞭解自己、瞭解對方,雙方各帶自己的“使用說明書”進入婚姻,可以讓婚後的生活、當媽之路沒有太大的根本性矛盾。

提前說一句,放棄對方婚後會改的、有孩子後會改的想法吧,很多人連睡懶覺的習慣都改不了的。

謹慎選擇婚姻,不對對方做過多“會為我而改變”的心理預期,婚後生活會幸福很多。

2)何時成為媽媽?生育需要有充足的準備

因為生理原因,懷孕、生子,有些關必須要媽媽自己過,誰都替不了,所以自己先要想清楚,孩子是自己願意要的,願意為他付出的。

不僅如此,也要與丈夫溝通,雙方可以一起描述孩子出生後對對方的期待,儘可能達成一致。

對生育後家庭面臨的困難、帶孩子的辛苦和問題儘量多想一些,多做心理和方案准備。

在婚姻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夫妻彼此理解,而且為生孩子做好了充分心理準備,可以避免很多麻煩,未來寶寶的環境也會更健康。

有這個前提,生育之後作為媽媽的付出感、委屈感,就不會輕易出現。

3、產後謹記: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在遠方》馬伊琍: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我這裡說的當然不是無理取鬧、衝家人隨便發脾氣了。

而是說產後就更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及時求助,放過自己。

產後激素變化、身體不適、照顧孩子的辛苦、焦慮、家庭瑣事成倍增加,新手媽媽難免情緒不好,要及時求助丈夫和其他家人。

比如雖說母乳餵養是最好的,如果不能也不要苛責自己,現在的奶粉一樣有營養,不吃母乳的孩子照樣健健康康,照樣聰明伶俐。

如果因為孩子,和丈夫的關係惡化,不必因此而悲觀絕望。你要相信,不止你一個人這樣。

60年前,社會學家就研究發現:83%的夫妻在生下第一個孩子後經歷了中度或者重度的婚姻危機。

因為孩子帶來的麻煩大部分由女性承擔,最先不滿的往往是妻子,然後不滿情緒傳給丈夫,關係惡化、婚姻滿意度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睡眠不足、社交隔離、抑鬱和勞動分配不公等等,這些都是生孩子必然帶來的挑戰。

難道就無解了嗎?當然有!

前面提到的夫妻孕前充分討論、提前準備,產後讓丈夫或其他人儘可能分擔育兒壓力,可以部分減少產後的育兒矛盾。

另一個就是共情。

就算產前做了一萬種假設,產後依然會有第10001種矛盾出現。這個時候夫妻之間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共情有兩個步驟:

1)先描述情緒,然後推測原因,互相理解

2)找到兩個人都接受解決問題的折中辦法

如果兩個人表達出情緒,也互相理解之後,卻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怎麼辦?是不是很絕望?

其實不是的,希望被“共情”地理解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所有的情感上的需求。即使問題暫時得不到解決,兩個人之間“共情”的溝通也能讓舒服很多。

就算問題實在難以解決,兩人如果對能夠解決的時間做出一致性預判和溝通,也會好很多。因為有限的困難時期更容易接受,讓人最起碼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

當然,長久來看,還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折中方案,不然這種共情、理解,持續的時間就會非常短,問題反覆出現。

如果雙方好好溝通、互相提出訴求,還是找不到雙方都接受的方案,那就只能有一方接受現狀了。兩個人互相理解、平和溝通,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大多數夫妻還是會互相包容的。

這種理解和包容,不是媽媽犧牲自己委屈求全的容忍,而是兩人共情、理解之後媽媽發自內心願意接受的。

我自己選的,比我不得不這麼選,往往讓人舒服得多。

很多親密關係讓我們感到絕望,主要就是雙方難以換位思考。吵架往往以相互抱怨開始 ,而不是表達自己情緒,說出自己的需求。

作為女性,生理原因導致,比男性更希望得到理解,所以媽媽學會直接了當表達情緒、提出需求,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也更容易被滿足。

比如劇中的曉歐媽媽,如果當年跟曉歐爸爸溝通時不是責怪是吵架,而是表達“曉歐還小,家裡事多,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傢俱壞了你抽時間修下(煤氣沒了你抽時間換換)”,我相信當年的“小路”應該不會完全坐視不管。

但是當年的曉歐爸爸太以工作為重了,如果經常加班、不回家的話,家裡的事情他根本就分不出精力管。遇到這樣的丈夫,一定要生育之前結婚之前溝通了解,做好充足心理準備,自己內心強大,願意為家庭付出,做不到就不要生育甚至結婚了。

如果產後才發現夫妻雙方差異實在太大,相互包容不了,像曉歐媽那樣選擇,彼此分開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更早選擇、避免夫妻長期吵架,媽媽會更早獲得幸福,曉歐也不會有太多心理陰影。

當然,很多夫妻關係並沒有嚴重到要離婚,只是日常繁瑣事務讓媽媽壓抑、不開心,這時候媽媽自己的心理調節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3、媽媽都需要的自我愉悅秘籍

這個社會對媽媽的期許太高,不會有人怪一個新手爸爸不會帶孩子,反倒因為他積極參與還會得到肯定,對新手媽媽就沒有這麼寬容了,似乎都覺得你天然地應該什麼都會。

但新手媽媽跟爸爸一樣,也是第一次當媽媽。

作為媽媽,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解壓,放下媽媽這個身份的刻板印象和自我期待,屏蔽來自他人的看法。

1)首先,放棄完美媽媽期待,承認自己不行。

帶孩子累又沒有人幫忙時,有的家務可以扔一扔,放棄早教、輔食、家務樣樣厲害的“完美媽媽”設想。誰也不是超人,很多選擇沒有對錯與平衡,只有取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就足夠了。

2)其次,留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媽媽只是我們的一個角色,而非全部。

看書學習、逛街買包、出門會友,給自己留點時間,獎勵自己最想幹的事情。愉悅感會讓我們更享受當下的生活。

《在遠方》馬伊琍: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當別人和我們想法、做法不一致時,也能堅定地對別人說出“你沒有錯,我也沒有錯,只是我們要的不一樣”。

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一時的情緒失控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不必太過擔心。

所以即便已為人母,最重要的依然是自己。自己生活舒服,過得爽,過得幸福,孩子才會幸福。媽媽也才能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裡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當媽不易,時刻提醒自己,做媽媽首先要自己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