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策論第一名,卻因長相未被授予狀元,最後如何對待建文帝?

建文二年的科舉考試中,王艮在殿試策論中獲得了第一名,此時的他32歲。20多年的寒窗苦讀,他即將獲得讀書人的最高榮譽——狀元。然而,命運似乎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建文帝嫌他長的不好看,把狀元的位置給了胡廣(貌寢,易以胡靖)。

王艮策論第一名,卻因長相未被授予狀元,最後如何對待建文帝?

朱允炆畫像

建文二年的科舉中,江西吉安府三人脫穎而出,霸佔了此次考試的前三名:狀元胡廣、榜眼王艮、探花李貫。科舉考試中獲得前三甲,一般情況下三人以後會平步青雲,達到人生巔峰。但是僅僅兩年,朱棣就兵臨南京城下,三人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投降朱棣還是盡忠建文帝。

靖難之役馬上就要結束了,建文帝眼看就要失敗,在這個時刻,王艮、胡廣和解縉三人進行了一個重要的談話。而這次談話也決定著三人的命運。

王艮策論第一名,卻因長相未被授予狀元,最後如何對待建文帝?

先介紹一下解縉,解縉是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也是江西安吉府人,與三人是好友。解縉在考中進士之前在家鄉的名聲很大,被同鄉人稱為才子。因此,朱元璋對他十分重視,曾專門接見過他。當時胡惟庸案已經爆發,在大明朝臣眼中可以說是一場腥風血雨的災難。大部分大臣都選擇了明哲保身,但是解縉勇敢的向朱元璋上書,希望他減少不必要的殺戮。朱元璋非但沒有懲罰他,反而接受了他的批評。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殺掉李善長,謝晉再次上書斥責朱元璋。不久,得到了朱元璋的懲罰:“十年之內不得錄用!”

王艮策論第一名,卻因長相未被授予狀元,最後如何對待建文帝?

解縉畫像

解縉是一個直臣,胡廣是建文帝的寵臣,王艮是文采飛揚而鬱郁不得志的大臣。三人都是出自江西安吉,也是好友。在這次會談中,解縉陳說大義,痛斥朱棣的不軌行為和野狼之心;胡廣非常激動,表示自己與朱棣不共戴天,如果朱棣打進南京城,寧願殉國;王艮此時沒有了平日的文采,只是默默的流淚,唉聲嘆氣。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認為三人已經準備慷慨就義了呢?或者說最有理由投降的王艮也最平靜,或許他投降了。


事實恰恰相反。在此次談話結束後,解縉回家連夜收拾了包裹,跑到城外投降朱棣。史書中是這樣描寫的:“縉馳謁”。解縉的投降是在此次談話之前就準備好了,不然也不會那麼迫不及待的出去投降。

胡廣回到家先美美的水了一覺,第二天感覺人生如此美妙,應該好好的活下去,於是也投降了。史書的記載是:“召至,叩頭謝。”胡廣的投降還是被動的,不是自己跑過去投降,而是朱棣召他前來說,你投降吧,胡廣說:“好嘞!”

王艮策論第一名,卻因長相未被授予狀元,最後如何對待建文帝?

胡廣畫像

最後是王艮,王艮回到家之後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在書房中久坐不起。良久以後,哭泣不止,對妻子說:“我王艮食君之祿,卻不能報效祖國,到了這個地步,唯有一死報效祖國!”然後從容的飲下鳩酒,從容赴死。

還有一個人,與他們三人也是好友,就是建文二年的探花王貫,他沒有參與此次談話。但是他也沒有落後,在解縉二人投降後也投降了。史書記載:“貫亦迎附。”看到兩位好友投降了,他也不甘落後,前去投降。


王艮此人忠心耿耿,能力很強,但因為入仕較晚便英勇就義,在史書中並沒有留下太大的成就。除了忠君之外,王艮才華橫溢、精通韻律,他曾經作了《梅花詩一百首》,是梅花詩中的珍品,可惜也沒有傳下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忠君愛國之人在歷史長河中卻只留下了淡淡的一筆。可惜!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