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在聊這款遊戲之前,咱們不妨先來做個選擇題:你目睹了一輛失控的電車即將衝向前方軌道的五個無辜者,而在這千鈞之際,卻發現前方的控制桿能夠改變軌道的方向。可不巧的是,另一方向也有毫不知情的平民百姓。原軌道的五人和另一軌道的一人,你會怎麼選擇呢?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電車難題

這個被稱為電車難題的例子是倫理學中極為經典的思想實驗,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被無數次用類似的模式演繹過,而《復體(Complex)》在進入遊戲後也讓玩家面臨了一次兩難的選擇。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抉擇

在此無意劇透結果,暫且只說結論。在提出類似的假想後,顯然製作者無意拔高沉思的深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提出建設性的思考,也不願藉助康德的思想進行批判,所以,一場蒙太奇後鏡頭迅速切往他處,只留下略微有些驚愕的玩家面對屏幕意猶未盡。

小成本,試試水

我並沒有渠道估算這款遊戲的成本如何,但從遊玩流程中的蛛絲馬跡也不難猜到一些眉目。遊戲主要場景僅有兩個,實驗室的場景雖然佈景稍有複雜,但細節不算豐富;而另一通話的房間則佈局更加隨意。加上略短的流程和樸素的五毛特效,才得此結論。

要麼做3a高定價高風險高回報,要麼做獨立低成本低風險快速回籠資金,如今,夾在中間的中小型工作室似乎有些兩頭不討好,好不容易鼓搗出一款遊戲來,定價高了玩家不買賬,低了則收不回開發成本。自己的技術力和產量也比不上有紮實基礎的業界翹楚們。這也是白金這種量級工作室願意接納投資的原因。像是卡普空這種量級的公司有著長年累月的底蘊支撐,完全可以靠著重製項目賺錢養活手裡的新企劃,叫苦不迭的其它工作室要麼需要投資,要麼就只能不斷拋出小項目來補貼家用。顯然,《復體》就是一款這樣的作品。

比起它的前輩——Wales Interactive的前幾部作品來說,從體量、時長到講究程度都要遜色不少。

沿襲傳統,操作簡單易上手

交互式電影,咱們已經不再陌生。從《底特律:變人》到《隱形守護者》,低門檻,易上手是它們不變的優點。是的,在這種遊戲中往往你只需要動動手指點點鼠標,如果是《底特律》,你還需要完成考驗反應力的QTE,但是《隱形守護者》,就只用完成提示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操作門檻。哪怕是此前不玩遊戲的朋友也能快速進入狀態。《復體》也同樣有這樣的優良傳統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如果提起這個工作室的名字你覺得陌生,那談起《地堡(The Bunker)》和《晚班(Late Shift)》或許你會有所耳聞。這類型的遊戲雖然並不屬主流之列,但隨著直播行業的興起無形間在播客圈子能一石掀起千層浪。對於觀眾來說,單單隻需要觀看就能獲得絕大多數體驗,並且選項能加深自己的參與感,而播主也能與觀眾適時互動,進一步提升節目效果。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晚班》

話又說回來,既然與以上作品同為兄弟姐妹,操作上自然也差不離。選擇是貫徹始終的主題,並且,製作者也並不打算用時間限制逼迫玩家進行快速反應的選擇。遊戲內不僅可以暫停,短時間內不容易抉擇的考慮可以花時間思量後再做出抉擇。另外,加入的長按TAB鍵能夠自動跳過功能也為試圖進行多周目,解鎖多結局的玩家提供了便利。總的來說,要比《晚班》人性化不少。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選項無時間限制

噱頭大於內容,功過難相抵

演員演出賣力,演技不俗

主演陣容中則有米歇爾·麥萊特(《萊特肯尼》,《蕭牆暗鬥》《血族第一季》),凱特·迪基(《權力的遊戲》中的女巫),阿爾·韋弗(《牧師神探》),同時還有Xbox英國的前任主持人兼Twitch主播的Leah Viathan客串出演。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steam頁面介紹

看看遊戲的自我介紹,對演員陣容想必也有十足的自信。事實上,也正如他們所願,在遊戲領域如此豪華的演出陣容帶來了極為專業的表演。無論是感染生化武器的平民身體的反應,還是人物相互對峙時的微表情和小動作,都有足以媲美電影級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演員們靠著出色的演技支撐住了稍顯孱弱的劇本。

無意義的演出偶有出現

我不能確定是因為項目資金不足讓這些埋下的伏筆無力展開還是劇本作者本意如此,《復體》中存在著好幾處看上去形似伏筆卻意義不大的奇怪演出。把馬桶炸出次元空洞的行為暫且不吐槽,但是煞有介事的完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找到方案、解決問題這一系列流程後花了不到30秒改口解釋原來行不通。再比如女主角劃傷了手指的戲碼也給了鏡頭特寫,調動起玩家的好奇心在腦內不停猜測,但直到最後這個包袱也沒能抖出來,這些似乎除了給我增添吐槽的談資外別無裨益。

戲劇領域的“契訶夫原則”提出:如果有人在第一幕亮出了一把槍,它就必須在第二幕開火,否則這把槍就不應該出現。

在電影和遊戲領域雖然不能完全套用,但仍然有參考價值。遊戲花了不少時間在闡釋一件事情的可能性頗高,但是接下來又用不到一分鐘時間完全否認了此前的想法。如果遊戲時長多達數十小時這樣的瑕疵暫且可以忽略不計,但在一小時左右的流程中任何缺點都會被無限放大。這些偶爾出現的無意義演出讓節奏變得怪異,本應該是緊張且快節奏的密室逃脫也因此失去了緊湊感。

部分設計意義不大

在steam頁面裡,遊戲把性格追蹤系統作為賣點擺在了介紹上。大言不慚的說著遊戲能通過對玩家決定和互動得到的信息數據,探索人格的五大基本特質,並讓玩家清晰的瞭解自己。

而進入遊戲後,不過只是給出的女主角五項性格屬性。看上去煞有介事,實際上到了結尾處不過是給出四字評價,讓人費解。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外向開朗就能讓玩家瞭解自己?

“我”到底能不能參與?

標榜開放世界的遊戲很難實現完全的自由,正如自詡選擇取向類型的遊戲不可能做到每個分支的完全差異化。雖然這已經是玩家心中不言自明的“潛規則”,但要是乾脆就意思意思的隨便糊弄畢竟也有些說不過去。

雖然男主偶爾幾個冷笑話增添了不少趣味。但這很難讓玩家忽視部分選擇雞肋且意義不大的弊端。比如在某處家庭野餐的選項隻影響觀看視頻的先後順序。這樣耍小聰明的伎倆很難讓玩家有參與感。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選家庭野餐前請先做好準備

好的分支劇情可遇不可求,不是每個遊戲都能做到像《十三機兵防衛圈》一樣精益求精。但如此偷工減料的也不太能說得過去。模式化與套路化的選項設計用個一兩回還算情有可原,但濫用之下很難不讓玩家產生負面情緒。

《奇異人生》在後期崩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玩家感到自己的選擇是無意義的,當參與感逐漸薄弱後代入感隨之降低,而如果觀眾對劇情沒有代入感,那電影也好,遊戲也罷,都沒有意義。

2012年的Telltale曾用《行屍走肉》讓人們一舉刮目相看,但2018年之時卻已經分崩離析。他們同樣也以善於講好故事著稱,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陷入了一種奇特的怪圈內——選項越來越同質化,劇本也失去了閃光點。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婷哥的故事畫下了句點

正如Telltale的悲劇一樣,玩家只要跟遊戲間難以建立一種長期的信任關係,沒法確定選擇對劇情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或者說發現選擇取向只是個噱頭後,差評自然也洶湧而至。

比如遊戲有十個選項,你認真仔細的完整作答,但當結果揭曉的時候你卻發現只有為數不多的一兩個關鍵選擇會影響本次測試的結果。就像是你滿心歡喜的在等待一個努力後的結果,換來的卻只是謊言編織過的牽強附會的答案。

敘事失調難以避開

敘事失調是指機制或規則與玩法產生的矛盾。用通俗點的說法,就像是某些遊戲中玩家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轉過頭來在劇情裡仍然是好好先生。在《復體》裡,玩家明明做出了消極的態度,讓某個角色與自己的友好程度也降到了及格線下,但反過來我們的主角與好感度極低的人物開始打情罵俏,轉而對另一好感度頗高的人物持敵對態度。或是出現明知道背叛了自己的角色好感度在一些時刻遠遠高於在身邊打情罵俏同伴的場面。為了製造選擇和分支而強行讓某些角色前後行為不夠統一,規則與敘事顯然在部分場合產生了衝突,這部分的設計極不考究,有敘事失調的嫌疑。

結語

如果你僅僅是出於錢多圖一樂的考慮,把它當做一款英語聽力模擬器來使用,考慮到當前40元左右的價格,似乎也勉強可以接受。但要是嚴肅地將它放在電影或是遊戲的框架類型裡,都難以達到及格標準——它在二者的夾縫中佔據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兩年前Netiflx用《黑鏡:潘達斯奈基》嘗試著探索互動電影的道路,甚至非常有野心的加入了meta元素,渴望打破狄德羅口中的第四面牆,但顯然,他們收效甚微。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黑鏡:潘達斯奈基》

這就是一部電影,我們可以把每個選擇間視為一個小段落,儘管演員的賣力演出不遺餘力地在展現自己的高超演技,但段落之間為了做出分支而強加的選項帶來了較為明顯的割裂感。我不知道該把它定位在怎樣的類型框架之中,但按照遊戲的標準眼光來看,它的可互動要素又實在是太少了,太過簡陋。到最後,它的選項更是成了不經意間打破觀眾自己觀看沉浸感的阻礙。

最後,如果並不打算深究每一處細節,僅僅懷著圖一樂的目的,說不定也能在《復體》裡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如果你是FMV類型遊戲的愛好者,試試想必也不壞。

《復體》:平庸的交互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萬幸女主挺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