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沈惟敬和談

經過碧蹄館一役後,李如松自信心嚴重受挫,再加上糧草不濟,天氣等諸多原因,欲意撤兵。《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記載:“提督亦泣而答曰:‘我受皇命,以剿滅倭奴,克復王京為己任,回兵豈我之情?但春路泥濘,又多水田,不能隨意進退。”明廷在權衡方方面面的利益之後,也準備開啟新一輪的和談,和談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重整軍隊爭取時間,積蓄力量重新再戰,其實在戰爭剛開始階段,為了探聽朝鮮求救情況是否屬實,明朝打著探聽的外衣已派沈惟敬進行過一次和談。《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雲:

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惟敬簡其騶從,疾馳渡江,言語張皇。是日館於義州,遣直提學吳億齡問安。惟敬謂億齡曰:“吾當親入倭中,以義責之曰:‘朝鮮禮義之邦,本無罪過,汝何敢無名出兵,伐人之國,殺戮無辜之生靈?”賊若不聽,則又將曰:“朝鮮,中國唇齒之國,汝若不為退兵,非但盡出山東之兵,將盡發天下之兵,盡滅無遺類,期於退兵。”

沈惟敬事件引起朝鮮上下諸多不滿,在戰爭初期,沈惟敬就與日本密切往來,力求和談,令朝鮮人反感。《朝鮮王朝實錄》雲:“且聞沈遊擊墜馬傷足,以肩輿登途,欲令倭賊二百餘名,來迎於中路,而倭將使五倭出迎。”朝鮮君臣認為目前國都未復,王子未回,半壁江山仍在日本人手裡,他們追求的目標是驅逐日本人出朝鮮,所以對和議深惡痛絕,朝鮮國王李昖認為“本欲昭大義雪羞恥,而反使此賊受和而徐歸,則素志在何?此仇其不可復耶?”但是奈何他們已無力單獨抗倭,不想得罪於明廷的同時不得不聽命於明朝廷。於是他們把所有的不滿都傾注在沈惟敬身上,沈是朝鮮與明朝在和談階段出現矛盾最為直接的體現,所以朝鮮史料對他的記載都是極其負面的。梳理《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關於沈惟敬的記載有四百多條,下面選取幾條具有代表性的:

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吳億齡曰:“其人貌寢而口如懸河,盡辨士也。且言與平義智、平秀吉相知雲矣。”

天將淹留,徒費糧餉,無意進兵,傾心講和。沈惟敬,近將率倭來到,不共戴天之仇,偃然引接,略無顧忌,是無朝廷也。

見天朝廷議,以經略為非,以沈惟敬為邪人,極言許貢之非,儻不許和,或羈留虜使,則賊之逞兇肆毒,以釋其憾,庸有極乎?

由上可知,朝鮮國內因對和議深惡痛絕,自國王到臣子把所有的不滿推向沈惟敬,從容貌的貶低乃至誣陷其與日本人通敵出賣朝鮮,是朝鮮國家的仇人。所以朝鮮方面的史料記載全部都是負面的。其實沈惟敬作為外交大使,相貌自然不會如朝鮮人所說“貌寢”,朝鮮君臣一心想借助明軍把日本人驅逐出國內,奈何自己拗不過大明,於是把對明朝所有的不滿都發洩在沈惟敬身上。縱觀整場戰爭,客觀而言,沈作為對日和談的主要人員,在沒有朝鮮人在場的情況下與日本方面和談的確沒有損害朝鮮的利益,反而為明朝和朝鮮贏得了戰爭準備的時間,對此,朱亞非先生評論第一階段沈惟敬的和談活動時說:“日軍答50天內不進攻以待明朝對和談條件答覆的有利時機,出其不意奪取平壤並擊潰日軍。明軍之所以取勝,與通過議和造成敵人麻痺不無關係。”也使得丁酉再亂到來之時,朝鮮不再和壬辰倭亂爆發時那樣慌忙無措。沈惟敬作為大明和談的一枚棋子,遭受到朝鮮人如此的對待實屬不該。

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封貢”之爭

早在祖承訓出師不利,明廷大為震驚之後。兵部尚書石星派遣沈惟敬和談之時,就已經對開始了對日本“封貢”問題討論。自碧蹄館之役大敗後,明、日兩軍都主張和談。在明廷為“封貢”之說進行討論之時,朝鮮本就極力反對和談,而且和談與“封貢”過程中明廷並沒有讓朝鮮人參與,關於和談的消息只能嚮明朝官員打聽才能知曉其中一二,鑑於此,朝鮮則堅決反對和談與“封貢”。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12月,顧養謙接替宋應昌擔任經略一職,全權負責明朝撤兵及對日議和。作為堅定主和派代表顧養謙在上任之後極力推動和議。他要求朝鮮“請為倭封貢”。

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在朝鮮對“封貢”深惡痛絕的時候,顧養謙反而提出了為日本請貢這個方法,還兩次派胡澤去催促朝鮮答應此要求,此行為令朝鮮極為反感,但顧養謙固執己見,一意主張和談,於是以撤兵來威脅朝鮮請求封貢。

聽此消息,朝鮮君臣對顧養謙其人評價甚低,朝鮮國王說道“但顧之為人,甚於宋侍郞。觀其辭說,直前無忌憚,其實怳惚難測。指謂我國,往收漁人之功,此非失性者不能也。諷脅我國,請封逆酋,到此予欲忘言矣。尚何說?予不憂我國之亡,憂中國矣。”在朝鮮看來,“請為倭封貢”乃是僭越臣子權力,是非義之舉,再者朝鮮對日本恨之入骨,突然轉向為倭請封貢,於情理更是不妥。見完胡澤之後,朝鮮君臣圍繞著“封貢”進行討論。

無奈的朝鮮權衡各方面的利益之後,違心地起草了代倭請封書。但內心對明廷極其不滿,顧養謙和胡澤這種威脅行為使得朝鮮和明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明、日議和過程中,小弟朝鮮不同意,因此明、鮮產生了隔閡

縱觀整個戰爭進程,戰爭雙方真正處於軍事對抗的時間並不長,長達五年之久的議和卻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明朝為了保存實力,實行戰略性的和議,但在朝鮮方面看來明朝與日本議和是不顧朝鮮利益的行為,這些顯然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明朝的任何一次與日本議和都沒有避開朝鮮,明朝和議的過程中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並沒有損害朝鮮的利益,這點從明朝向日本提出的三項和議條件可知。其實對於明朝的和議,持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不妥當的。明朝和議是作為一種戰略手段,從戰爭進程來看,議和利大於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