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到养老,预见保险的未来

有人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打开了2020年的困难模式。疫情之下,公共卫生管理、医疗保障、个人防护等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过去保险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行业,社会对它或多或少存在些偏见,而在此次冠状疫情的爆发或其他意外事件中,人们意识到购买保险,是我们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保险的未来》一书,作者王和博士以“面向未来”为主题,从“为何传统保险被取代?”“现有领域将会出现哪些改变?”“ 新业态下有哪些可以想象的新应用场景?”三个方面阐述了未来保险的可能。

从疫情到养老,预见保险的未来

[《保险的未来》王和 著]

为什么说保险未来已来?

众所周知,科技的力量对社会的改变是深刻的。王和博士认为,保险作为一门认知科学演化而来的行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一批前沿科技对传统保险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引用了物理学上“奇点”这一概念来形容现如今正处于传统保险业与未来保险新业态之间的分水岭这一状态。

对于个人,区块连、算法技术的普及使得个人信用记录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对于社会,在大数据、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持之下,保险在社会重大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当中,实现保险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若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之前,个人或者是行业组织意识到这类风险,则可以在保险等手段下减少相当程度的经济损失,而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有效化解危机。

对于保险学术理论界亦是如此。过去人们基于经典力学思维,认为风险与收益是确定的;但现代量子学思维中,认为风险是一种感知,是相对、概率、动态和不确定的。不同的思维前提下,保险的相关理论发生了重构,人们对于保险开始有了新的认知,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传统的信息不对称难以存在,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则大大提高了预测能力,从而令事前风险治理具备充分条件。而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制度安排,未来其商业模式在科技不断迭代中发生深刻改变,数字化社会将与保险深度结合到一起,保险未来的业态将呈现出移动化、线上化、一体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的特点,出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和具有极强结构力的秩序特征。

万物生长:保险未来有哪些场景?

在科技赋能的大背景下,“保险+X”时代也随之来临。不同的场景下,保险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王和博士在书中也分别对汽车、家居、农业、医疗、养老及护理六个领域进行了探讨。笔者从中选取出与我们个人相关度较高的三个方面,分享一下作者对此的观点和看法。

1.汽车保险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汽车已经从当年的奢侈品逐渐变成我们平凡百姓的日用品。说到汽车保险,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车联网保险,它的出现使得保险定价更加科学,也很好地解决了投保人之间的公平问题,从而提升交通系统效率。在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运用,围绕着汽车电池的汽车保险也会相继出现。另外,5G时代的到来,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针对可能存在的智能系统风险也会进行相应保险产品的研发。

2.医疗保险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存在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难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百姓们更加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我们国家,采取的是“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的办法,还是很难满足到各类人群的需求。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出现,使得精准医疗成为现实可能。书中作者提出了“同心圆”模式的医疗保险,以家庭为起点,依托社区资源,构建起以个人、家庭和社区委“圆心”的医疗保险服务和管理结构。

3.养老保险

“老龄化”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热议话题,我们不仅面临着为未富先老的问题,巨大的社会保障支出也在不断加重国家的财政压力。成熟而有效的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时下为数不多的可行方法,据此我们国家逐渐摸索养老保险新思路有:税优型养老保险、以房养老(住房抵押养老保险)、保险养老社区的保险以及“入住期权”模式。但这些模式,目前来看尚未成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从优化科技手段、创新养老保险的模式和更加人性化的养老保险服务出发。

新探索、新业态:关于保险发展的几种可能?

关于未来保险行业将会往哪些方向去发展?又可能会出现哪些新业态?这都是一直让行业疑惑和迷茫所在。在新技术、新模式涌现的背景下,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新的发展红利期,而相互保险、交互保险、自保保险同样具有许多可能性,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下“地球村”加快形成,离岸保险也受到国人的青睐,但这些保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监管问题,值得注意。

而根据社会发展或组织个人的实际需求,扶贫保险、绿色保险、科技保险、影视保险、体育保险等新业态的保险相继出现,为保险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