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每當孩子抱怨做家務時,常有人這麼解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不喜歡講什麼大道理,而且在“掃一屋”和“掃天下”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但是我仍想對孩子說,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我曾經也是一個極厭惡做家務的人。小時候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聽到做家務就早早跑去,把一堆雜活髒活撂給姐姐。在我看來,做那些無知無趣的事兒實是對生命的嚴重浪費。是的,在當時的我看來,做家務就是無聊的事。我們好多人,因為年輕時心氣比較燥,也就沒機會耐下心來領略安靜的美。所以對做家務的偏見就一直延續下去。

在學堂裡當然也有班務做,但是那終究不是我們自己的。除了無休止的衛生檢查讓人厭煩,撿碎紙片兒的繁瑣也讓人乏味。慢吞吞地開始急促促地結束,一有機會就和搭檔扯幾句閒話。

我原不信,除了長輩們那縹緲的誇讚和無趣的獎勵遊戲,這和“髒亂差”聯繫在一起的事情能有什麼樂趣?

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房間。儘管只有一方並不算大的書桌、一隻容得下幾件衣服的櫥櫃、一張剛好盛下我的床。年少的我也是開心的很,歡歡喜喜地裝飾了番。把自己的小擺設一點點地擺進去,花費了一個晌午的時間,直到房間的每一部分都和腦中的藍圖重合,那種感覺,好像在搭積木,又好像在玩拼圖遊戲。每一個經手的物件都挺有手感,每一個過眼的擺設都挺有眼緣。房間不大,東西都挺聽話,方圓之內合乎我的規矩,心裡自然是舒坦得很。

後來,有時候忙碌著坐在辦公桌上,有時候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總會慢慢靜下來,思考一個花瓶的擺設、一沓紙張的疊放、乃至一個小小硯臺的安置。或是換個花樣,或是增添個新物件,或是不甘寂寞地加一個“活物”。——關上門,在這小小的空間做著造物主的事,就在上帝休息的那天。擺設自有勾勒藝術美的吸引力。

可是如果為著這一創造的吸引而日日思索,難免讓人感到厭倦。既然我們認定這是藝術,就該成全它那恆久的美。——可它又那麼脆弱。輕吹的一陣風,跌落的幾隻昆蟲屍骸,或是那一抹細細的塵土,都會給它添上一點點不足。要知道,你的藍圖並沒有預設它們的打算。假以時日,那些微的美中不足就如同裂縫般漸漸擴大,蠶食掉它的全部,你的自豪藝術也便跌入推倒重建的輪迴中去。——這就有了定期打掃的必要。

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所幸打掃並不是一件累人的事。把需要的工具準備好。戴上耳機,放輕音樂,這樣的氛圍你的心情會逐漸平和。啥都不想,你會享受耐心和安靜帶來的舒適感。這個過程,很適合放鬆自己。因為幾乎不太費腦,而且身體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活動。

當然你也可以思考一些事,在這空靈的心境中,思考也有它的奇特之處。在這之前,試想靈感到來的情景,無不是激烈的辯論或者力竭的狂歡或者窮盡的苦思。那種靈感的到來,就如同亢奮的神經碰撞出的火花,跳躍著突然而至。它是不連貫的,稍縱即逝。

而這種則不同,溫和的環境蘊生的靈感,就好像如約而至,而且因為安靜,它延伸地很有邏輯。慢慢地鋪開,就好像一篇寫好的文章,冷靜而有條理。

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天龍八部》結尾處,爭鬥半輩子的蕭遠山、慕容博卻打不過無名掃地僧,讓人大為錯愕。倆人縱橫叱吒數十年,而掃地僧不過日日打掃靜坐,連寺門都未出過,何以功力相差便如此之大?

趙州禪師通悟後說過這樣一句話:通慧之前,砍柴擔水;通慧之後,擔水砍柴。又據說少林寺武藝有成者前幾年莫不是打柴擔水。方知世上果真有這樣的學問。我不禁想,生活粗糙的人,不妨做幾天家務試試,砍柴擔水未必不是一場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