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要怎麼處理好這三大關係?

研學旅行形式多樣,範圍寬廣,內容豐富。通過境外研學旅行,學生可以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飲食特色等。這些異域文化可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體悟國與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但這些體驗並不具有必然的理性意義,如果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只能成為短時記憶,甚至可能產生理解偏差。因此,帶著問題去發現、去思考,在研學旅行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研學旅行要怎麼處理好這三大關係?

為達到研學旅行應有的目標和效果,需要妥善處理以下關係:

學生的身心發展與人身安全的關係

人身安全是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有所收穫和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研學旅行中應避免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構成損害。身體安全可通過旅途中的飲食、飲水、交通、住宿、醫療等方面得以保障,心理安全則比較複雜。學生每到一個地方由於人生地不熟,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定的恐懼,如果有傷害事故的發生還會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二次傷害。

所以,組織研學旅行要事先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語言行為等方面的環境教育,使學生對目的地有所瞭解,在心理上做好適應環境的準備;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防範意識,學會必要的自護自救技能;發揮學生集體的合力,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有效排除事故隱患;落實學生安全管理責任機制,從預防和保護環節入手,杜絕傷害事故的發生。

研學旅行要怎麼處理好這三大關係?

學校組織與社會參與的關係

政府部門、教育部門及相關的研學旅行機構,以及有明確研學旅行主題和教育目的的研學旅行活動組織方、提供教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等團體參與其中。這就容易出現責任的分解和責任邊界的模糊。在此情況下,學生可能處於管理的真空地帶,進而導致不良情況的發生。對此,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始終承擔組織者的責任,任何社會其他部門的參與都需要依法檢驗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使權利、義務、責任達成統一。同時,學校作為組織者還應與社會參與者依法簽訂必要的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研學旅行的組織方責任主體身份會以帶隊教師的身份體現,那麼帶隊教師的數量和學生的數量應有適當的比例,使學生始終處於教師的可行能力範圍內,防止學生脫離必要的教育、管理和保護。同時,帶隊教師還承擔著對社會其他參與者的過程監督責任。因為合同的簽訂並不等於合同的履行,如果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出現任何違規行為,帶隊教師有權及時制止。

研學旅行要怎麼處理好這三大關係?

境內研學旅行與境外研學旅行的關係

儘管境外研學對學生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但它並不是研學旅行的最佳選擇。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廣闊的領土、眾多的風景勝地和多民族的文化,境內研學也可以使學生收穫頗豐。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境內研學更加適合。因為境內的研學地點和交通工具選擇空間較大,既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又可以適應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

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斷成熟和知識體系不斷完善,研學旅行可以逐漸由境內轉向境外。但這種轉向也要兼顧學生的家庭情況、教育教學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要靈活處理各種情況,使研學旅行體現應有的教育性。

研學旅行要怎麼處理好這三大關係?

要想讓研學活動有價值,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愛,還是要從研學旅行本身出發,處理好研學旅行行業發展的各種關係,從根本上提高研學旅行活動的質量,增加研學旅行的吸引力。


商務合作—微博:@李可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