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元末天下大亂,明太祖朱元璋追隨紅巾軍,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就奪取了集慶府(江蘇南京),改為應天府,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以南京附近為根據地。朱元璋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稱吳王,開始了奪取天下的宏圖大業。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洪武北伐

南京對朱元璋而言,在削平南方群雄後建立政權的初期是最合適的政治中心,他建都南京後,扎穩基本盤,進而揮師北上是明智的選擇。北伐成功之後,元帝退回到漠北,從西北嘉峪關大漠,到東北的白山黑水,一統於大明天子之下,位於長江下游的南京城,顯得不合適成為首都。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明朝九邊重鎮

朱溫滅唐前,無論是周武王東征滅商,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還是劉邦以漢中為根據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兩朝依據關隴集團統一中國,關中一直是統治者的根本重地,他們針對西北要重點防範的是遊牧民族,依靠函谷關進可謀東部富饒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長安、洛陽的兩京關係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隋唐洛陽城在宋朝之後繁華不在

唐朝滅亡之後,從趙宋開始,東西關係轉為南北關係,南面的漢族政權面對最大的威脅是北部的遊牧民族,因此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成為了“南北競爭”中最重要的據點。漢族政權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遊牧民族佔有它,則可揮鞭南下。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燕雲十六州胡化四百年(936-1368)

五代之後,經濟中心南移,中國的政治中心發生變化,從原來東都洛陽與西京長安兩京,向東抵達開封。北京附近燕雲十六州一帶,割讓給契丹之後,中原王朝再無力與北方塞北王朝對抗。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南北對峙形成,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南北對峙三百年,直到元朝一統天下。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嶽武穆精忠報國

明朝北伐,農民軍事家朱元璋當然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南方王朝多短命,勵志遷都到北方。歷鑑前朝,凡定都金陵者,多是偏安,且國祚不久,朱元璋很忌諱這點。南京距離北部邊疆千里之遙,天高地遠,鞭長莫及,難以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且南京附近的吳越之地比外省太過富饒,反而容易使皇帝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視邊患為無關痛癢的小問題。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明太祖恢復中華

元大都具有非凡的戰略價值,然而剛剛手裡收復大都,城池和周邊州縣還欠繁華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餘年,與淮河和長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對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開國功勳集團來說,定都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心裡總是不踏實的。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太子主標代天巡撫陝西

朱元璋還曾派太子朱標巡查長安、洛陽和開封,想選擇漢、唐、宋的故都為首都,然而經過一次次戰亂,關中已經殘破,喪失了作為一個大帝國都城的條件,洛陽亦是如此。開封處在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敵,戰略位置很不適宜。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衣錦還鄉,平生願也

楚霸王就曾定都彭城(徐州),聲稱不衣錦還故鄉,就是錦衣夜行,別人評價楚霸王是沐猴而冠。後來的漢王劉邦也曾衣錦還鄉,留下大風歌被後世傳頌。朱元璋甚至想把首都遷到故鄉,龍興之地升格為鳳陽府,定為中都,派官員督民工營造宮殿,營建鳳陽府不過是貧民出身的朱元璋,衣錦還鄉的人生理想。

首都選址在哪,大明朱元璋的心病

明永樂遷都北京

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來說,定都南京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終其一生,都未能解決首都選址問題。這個問題就交給了後世子孫來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