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所有的事情都會讓人焦慮。

成績不好讓人焦慮,賺不到錢讓人焦慮,連緩解不了焦慮這件事,也讓人焦慮。

每天人還沒到辦公室,工作就已經在通勤路上展開;晚上到家剛躺下,領導一句“在嗎”就又得爬起來;到了週末,根本沒精力出去走走,一心只想葛優躺。

躺在沙發上刷朋友圈,看到昔日好友po在朋友圈的旅行美照,看到高中同學又換了新車,焦慮的情緒就瞬間湧來。

彷彿詩和遠方註定只是朋友圈的產物,放下手機,回到現實,滿腦子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好了,負能量的話就到此結束,畢竟日子不能靠著焦慮去活,總得想點法子去緩解焦慮帶來 的痛苦。

關於焦慮的文章寫了不少,本以為沒有什麼可再說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現,焦慮是貫穿人這一生的,不同階段感受到的焦慮不同,每個人焦慮產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本文我們來集中分析一下,因為朋友圈所帶來的的焦慮情緒,以便找到破解之道。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其實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焦慮,但焦慮的程度,從未像今天這般被無限放大。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大家接觸的朋友圈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朋友、同學、同事以及身邊的親人,關注的對象只有幾十人。

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陌生人之間的溝通成本越來越低,交流也變得越來越便捷,隨之而來的便是朋友圈人數的爆炸式增長。

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50?500?還是1000?

2019年,騰訊發佈的《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微信通訊錄裡的朋友較三年前人均翻一倍,增加了110%。

今年的數據為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數值還在持續增長中。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雖然朋友圈是一個瞭解朋友近況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它也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場所。

上大學時,微信好友只有幾十人;寫作後,陸陸續續加了不少好友和讀者;畢業工作後又加了很多合作伙伴、同事。

前後不到三年的時間,微信好友個數就達到了滿員的狀態,當我們關注的人數變多,對比的範圍自然就會拓寬,焦慮也就被放大了。

而且朋友圈會給人一個幻覺,讓你以為所有人都在你身邊。

你不會因為馬雲賺了10個億而焦慮到睡不著覺,也不會因為某個富二代換了新車就覺得自己的生活無望。

能讓我們焦慮的,都是那些身邊幾日不見,就取得了不俗成績的,比如高中同學買房了,同事升職加薪了等等。

以前這樣的對比很少,但朋友圈的出現,把陌生人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這就導致即便是一位遠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也會引起你的焦慮。

所以,對比數量的增加以及被拉進的距離讓你我的焦慮迅速膨脹。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除了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焦慮,朋友圈自身的特性也為焦慮情緒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曾藉助對戲劇表演的觀察,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呈現理論”,又稱為印象管理。

他把社會中的人看作是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利用各種道具、符號(語言、文字,非語言肢體或者表情等等)預先設計、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獲取好的效果。

在他看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而朋友圈就是集中展示的小劇場,所有人互為演員和觀眾。

在朋友圈裡,人們儘可能地將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示出來,甚至會根據別人期待的樣子,扮演著大家喜歡的模樣。

日本綜藝節目《nino桑》曾跟蹤拍攝了人氣模特西上真奈美的一天,讓大家看到了這位網紅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社交網站上,西上真奈美經常曬自己的日常。

早上起來,先自拍一張;吃飯時,美食照片也不能少,為營造健康生活的狀態,還會特意點一些蔬菜,儘管,她從不吃。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時不時再po出幾張三五好友聚會的照片,再加上一隻可愛到爆棚的小狗,西上真奈美的生活就是大家眼中的詩和遠方。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但節目組跟拍一天後發現:這一切,都是假象。

她的屋子,用我這個大老粗的話來說,簡直就是豬窩,地上除了垃圾就是垃圾。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為了拍出來的照片精緻一點,就花上20分鐘騰出一角,其它地方就不管了。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又為了營造出自己社交廣泛,好友如雲的假象,自費請人吃飯(不請客沒人來),強行給別人過生日(拍照當天並沒有人生日)曬在社交博客上。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雖然西上真奈美的做法比較極端,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不會這樣,但習慣性把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則是人性使然。

所以,朋友圈就逐漸變成了一個被精心挑選過的自己,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地展現出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可惜,這種裝出來的美好,終究會被現實拍醒。

當然了,我們不能狹隘地臆想朋友圈裡的人都過得很差勁,掩耳盜鈴式地看不到別人的成績,從而尋求內心的平衡感。

只是想提醒大家,正確看待朋友圈的特殊性,避免被他人放大的美好而焦慮,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節奏。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以上兩點,即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朋友圈“報喜不報憂”的特性都是客觀環境所導致的焦慮,但從主觀上來看,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則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不能正視痛苦,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和習慣性放大他人美好生活相反,讓我們焦慮的又一重大原因則是習慣性放大自己的痛苦。

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覺得生活無望;

加幾次班,熬幾次夜,就輕易地給自己貼上“社畜”的標籤;

看到朋友圈有人出去旅遊,就覺得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苟且。

然而,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勞永逸的,朋友圈裡的那些美好,也都是別人辛苦打拼換來的,選擇性地忽視別人背後的努力,只看到美好的一面,豈不是庸人自擾。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第二:一味地攀比,不敢為自己而活。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夠好,只是對比之後,你發現別人更好,你便又開始焦慮了。

《怪誕行為學》裡有句話很扎心,卻很現實:

攀比累,但不攀比,大部分人類甚至連怎麼活都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就把與他人的競爭當成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意義。

上學時成績要比別人好,上班後工資要比別人更高,畢業後房子要比別人大,老婆要比別人更漂亮。

雖然有時候,攀比會轉換為動力,催人奮進,但從攀比中獲得的幸福感,最終也會因為攀比而迅速消失,倘若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在這個社交高度發達的時代,焦慮註定會如影隨形。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明白了焦慮產生的原因,解決焦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針對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客觀因素,解決焦慮,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識地減少刷朋友圈的時間,控制朋友圈的數量等等。

而針對心態上的主觀因素,

相對應地則可以試試下面這兩招。

第一:認識到苦難的價值,堅信努力的意義。

成長很難,這一路上我們要犯的錯終將不計其數,但就像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說的:

“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誰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對痛苦釋然,丟掉遇到挫折就焦慮的負面情緒。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第二:從攀比的沼澤裡走出來,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相對剝奪感,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讓人產生負面情緒,譬如痛苦,失望、焦慮等等。

舉個例子,給小孩子發糖,一個給一顆,一個給兩顆,那麼那個擁有一顆糖的孩子,就會因為比別人少一顆糖而產生被剝奪的感覺,這種被剝奪的痛苦,便會讓人焦慮。

想想看,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犯著類似的錯誤?

上一秒,還在為發年終獎的事情而開心,下一秒就因為覺得年終獎比別人少而焦慮;昨天還在為買房而開心,今天就因為同學換了別墅而焦慮。

倘若一生都這般比下去,又怎麼可能不焦慮呢?

而想要擺脫相對剝奪感所帶來的焦慮,重點就是擺正參照物,把對別人的關注改為對自己的關注,學會去享受得到一顆糖的快樂。

總之,什麼時候,你敢把生活過給自己看了,什麼時候,焦慮也就消失了。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慮,是時候放下了

當然,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心態的形成也並不在一朝一夕之間,但日拱一卒,只要在朝著好的方向前進,終將到達勝利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