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女性开始奉行“不婚主义”···

据统计,当下大部分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不婚主义的倾向,而这个群体中又以女性人数居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及近四十年来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不婚主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就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不婚的她们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呢?


当身边的女性开始奉行“不婚主义”···


当然,大部分女性还是认为婚姻是自己一生必不可少的一项体验。2010年,台湾针对30-50岁的未婚的女性设置了一项研究性访谈,讨论婚姻对她们来说代表着什么。


结果显示,她们并非讨厌婚姻,甚至也期待与心灵契合的伴侣共度人生。但却担心进入婚姻后会丧失自我,需要牺牲自己来照顾家人,也因此有部分受访者提到考虑以非婚姻的方式维持另类的亲密关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女性相较于婚姻更重视自我,而这样的认知与改变对于女性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与她们的原生家庭背景、父母性别角色观念、教育程度、是否接触女性自觉的信息方面都有关联。此类人群在独立的同时也不害怕与人保有亲密感,而且对于肯定自我等重要个体心理发展都有着更正面的态度。


当身边的女性开始奉行“不婚主义”···


当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迟疑,看似颠覆了过往“女大当婚”的传统,其实这正是她们越来越具备女性意识的表现。该群体会有意识地发觉自身处境,也有更多勇气坚持自身梦想。这样的变化对于女性和她们身边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进步,使得整体人类朝向身心发展更和谐的状态迈进。


更多样的婚恋型态

亲密关系意义的转变


进步意味着改变,也通常伴随着对于变动的不安。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当代人们对于婚恋观念的转变,就能更笃定地看待这当下这种“不婚现象”。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将朝向平等、自觉、沟通的方向发展,大家会更重视彼此双向交流、真实情感的“纯粹关系”。也就是说亲密伴侣之间越来越单纯,看重“我和你在一起,我们如何互动、感受为何”,而不愿受到除两人以外过多的因素限制。

这种改变将使个人、家庭、社会变得松动灵活起来。不过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样的改变,虽然每个人将变得比较自由,但势必也造成亲密关系的“正常混乱”。这样的解说,或许可以解释当今社会看似失序的晚婚、不婚与另类亲密关系频繁的现象。


当身边的女性开始奉行“不婚主义”···


在众多女性追寻自我的历程中,定将带来社会的变动。面对这样的不稳定,若我们能看见其中的意义与必经历程,那或许就更能在这样革新的不安中换得一份内心的笃定。


撕掉“剩女”标签活得更自在


现如今“剩女”这个词仍然大行其道地出现在各种场合当中,当代女性需要撕掉这个标签,同时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我认同”。

大致情况下,获得自我认同通常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遭遇前: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


遭遇时:

对女性角色产生质疑与困扰,经验到角色两难的冲突。


沉浸再出发:拒绝男性观点的女性特质,寻找方向与自我的肯定,并发展与其他女性的人际关系。


内化:完成一个内在的定义与较整合的认同。


大家若能这经历这四个阶段,就等同于走过意识觉醒的过程,使自己跳脱既定性别角色的框架,也能产生自主选择的行动力。


我们不妨想想看,自己倾向从什么角度来决定婚或不婚等人生规划,是出于自己的想法及综合信息、还是逃避问题搁置不处理、又或者是跟着他人期待、社会规范走?


一起尝试藉由反思与觉察,拥有更多自由自决的能力。真正的平等,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身为女性,从自己给予自己权力做选择开始!


【1】萧子乔,鸡汤来了

【2】PanSci 泛科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