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作用

人工耳蝸是三類醫療器械,分為外部處理器和植入體兩部分,植入體需要手術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外部處理器接受聲音後處理,發射信號到植入體,植入體通過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電“刺激,是聽到聲音的途徑。人工耳蝸是人類歷史上個完全替代一個器官的”人工器官“。人工耳蝸是“人工耳”,替代耳朵。


助聽器是一個放大器,不過因為聽力損失不是線性的,所以目前更多用的是數字式助聽器,不是簡單放大,而是有的頻率損失嚴重就放大多一些,有的頻率損失小就小一點。這樣助聽器就可以有效補償聽力。還是對聲音進行放大處理,通過鼓膜、聽骨鏈、耳蝸、聽神經到達大腦,算是耳朵的“增強設備”。


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目前絕大部分的感覺神經性聾是無法單純依靠醫療的手段達到治癒目的的,為聽障兒童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再輔以規範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才是讓他們走出無聲世界、融入主流社會的唯一科學有效的方法。但同樣使用了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採取了同樣訓練措施的不同個體,康復效果卻會有很大的差別。這說明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作用不但與驗配和植入的水平有關,與它們正確使用也有著極大的關係。為此在這些助聽設備的使用上,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做好“晨檢”:

所謂“晨檢”指得是早晨起床後對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工作狀態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有:

(1)電池電壓是否達到規定的要求:

只有電池電壓在額定狀態下,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才能發揮至大的作用。檢查的至好方法是使用電壓測試儀,如果發現電壓達不到額定的要求則需要及時更換。

如無法保證對電池性能進行有效的監控,可採取定期更換電池的方式保證助聽的效果。

(2)助聽器發出的聲音是否正常?

有時儘管電池電壓正常,但受助聽器本身工作狀態和耳模導聲孔通暢度的影響,助聽器的放大和輸出也會產生變化。例如北方的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助聽器的耳鉤和耳模導管中很容易出現水蒸汽,導致助聽器沒有聲音或聲音異常;還有的小兒外耳道中的耵聹較多,容易將耳模聲孔阻塞,影響聲音的傳導,需引起特別的注意。因此每天早上,家長或老師要用助聽器專用聽筒,監聽助聽器發出的聲音是否正常,如有異常需及時查找原因,進行處理。


(3)是否有反饋嘯叫?

戴上助聽器後,出現反饋嘯叫的主要原因是耳模配戴不到位,沒有讓耳模與相應部分充分吻合好,此時只需按步驟重新配戴即可。出現嘯叫的第二個原因是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耳廓變大,耳模相對變小,兩者之間不相吻合,密封程度降低,解決的辦法是更換新耳模。引起助聽器嘯叫的第三個原因是助聽器耳鉤或耳模耳鉤有裂痕,也有可能是耳模膠管與耳鉤銜接不好,聲音在傳導過程中出現洩漏。需要對耳鉤或膠管進行更換。助聽器的嘯叫,不但影響配戴者自己對聲音的聽取,還會對其他兒童的聽取產生影響,需及時處理。

(4)小兒對聲音聽取的敏感度有無變化?


有許多原因會導致小兒出現一過性聽力下降,如不能及時發現,會影響一整天的學習效果。因此每天早上,戴好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後要檢查孩子對聲音的聽取狀況。至簡單的方法還是讓他聽取並複述a、i、u、m、s、sh六個英語字母的發音,如能準確複述,則說明聽力補償效果基本滿意,如有異常,要查找原因,必要時要會同聽力康復專業人員共同解決。


因為受年齡的影響,特別是初次配戴助聽器的幼兒對聲音的認識並不深刻,對以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工作狀態的異常改變不敏感或不能表述,如果不做好晨檢,不能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助聽設備的作用就得不到正常發揮,不但浪費了寶貴時間,有時還會造成更嚴重的聽力損傷。

二、聽覺和言語訓練的環境要相對安靜

感覺神經性聾導致的聽力障礙,不僅僅是聽覺敏度的下降,至主要的是聽覺分辨率的下降。在安靜環境下,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作用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在嘈雜環境裡,噪聲干擾了對言語聲的聽取,就會出現聽得見但聽不清的現象。因此在進行聽覺和言語訓練時,特別是初期,要儘量選擇安靜的環境。等小兒有了豐富的正確的聲音概念後,抗噪音干擾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環境的影響就不那麼重要了。

三、注意助聽器聽取的至佳距離

因為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使用麥克風輸入方式時,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至佳距離在兩米之內,超過這個距離,助聽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在教聾兒學習說話時,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兩米。同時還要注意,如果小兒只是配戴一隻助聽器或一耳植入了人工耳蝸時,應儘量在助聽器配戴耳或人工耳蝸植入耳一側與他交流。


四、人工耳蝸植入後,另一耳要堅持配戴助聽器

對於聽力的改善來說,人工耳蝸比助聽器有著更多的優點,因此一些一耳已經植入了人工耳蝸的孩子的家長,就會放棄對另一耳殘餘聽力的開發和利用。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按照常規一耳植入人工耳蝸,另一耳只要有殘餘聽力就一定要堅持配戴助聽器,這對於聲源方向的定位、噪聲條件下的聽取有著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非責任耳“聽覺剝奪”的發生。

五、學會使用“T”檔

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聲音輸入方式至少有“M”和“T”兩種,其中 “M”為麥克風輸入方式,在此方式下,麥克風就可以直接將外界的聲信號變換成電信號進行放大,這是至常用的一種方式。而“T”表示磁電感應輸入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不能直接對外界的聲音進行放大,而是通過內部的感應線圈切割磁場中的磁力線產生電流後再進行放大。它必須依賴於磁場的存在,因此磁場的建立是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作用發揮的關鍵。發達在公共建築設施的設計和建造上已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預先在牆壁或地板內埋置了感應線圈,在一定範圍內只要將“T”擋打開,無論距離多遠,均可清楚的聽到聲源發出的聲音。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利用一些特殊裝置才能充分發揮“T”擋的作用。其中至常用的是磁電感應裝置。該裝置可以在一定範圍(一般為30-50m2)內產生一個磁力線均勻的磁場,在這個範圍內的任何位置,只要使用“T”擋,就可以收聽到來自這些音響設備發出的聲音,加大了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有效距離,擴展了孩子學習的空間。同時由於這時助聽設備接收到的只是進入該裝置的聲信號,周圍環境的其他雜音不被放大,因此聲音的清晰度比通過“M”檔輸入的要高的多。


六、爭取使用無線調頻(FM)系統

我們雖然遠離廣播電臺,但通過收音機可以清楚地收聽到電臺播出的節目,這是因為電臺可以以調頻的形式將聲音信號發射到空中,而只要收音機的接受頻率與電臺播放節目的頻率一致,無論距離多遠均可以收聽到電臺的聲音。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用一特定的發射器將聲音信號象電臺一樣以某種特定的頻率播出,而只要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上安裝一個調頻接收器,同樣可以清晰地接收到這個信號。目前這種裝置已經被廣泛應用。並且隨著技術的改進,發射器和接收器的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好。無線調頻系統的至大優點是增大了聲信號的強度,降低了噪聲的強度,通過信噪比的變化增加了言語聲的清晰度,有利於語言的學習。另外它還解決了距離對助聽效果產生影響的問題。在發射器功率滿足的前提下,只要教師或家長佩帶了發射器,佩帶了接受器的聾兒無論在何處均可以清晰地聽到他們的聲音。與磁電感應裝置一樣,它可以用在一對一的家庭訓練中,也可以用在一對多個的集體訓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