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馆》:周浩镜头下的人生百态

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开始以为打错了,是另外一部比较有名的电影《茶馆》,后来看导演是周浩,特地去查了下,差馆,英译为cop shop,在粤语中是警察的意思。

《差馆》分一二部,今天推荐的是第一部,很多人应该还不认识周浩,早年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媒体担任摄影记者,周浩早年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媒体担任摄影记者 。

1998年,周浩拍摄的图片专题“中国西南地区工业污染状况”获得美国“自由论坛”专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比赛(北京站)第二名 。

2002年,在中国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前,耗费两月徒步穿越三峡地区,详实地报道了当时三峡地区移民的真实生活 ;随后,开始转行做纪录片 ,并执导了个人首部纪录片《厚街》,他凭借该片获得“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黑陶奖(最佳新人奖)。

2005年,执导纪录片《高三》 ,该片获得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2007年,执导纪录片《龙哥》,该片主要纪录了吸毒者阿龙三年的生活经历,获得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亚洲奖首奖。

2009年,执导纪录片《书记》,该片拍摄了一位离调任还有三个月的县委书记。

2010年,执导纪录片《差馆》,该片以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为舞台中心,呈现了真实、无聊、粗糙的生活现实 。

2011年,执导纪录片《差馆Ⅱ》,该片是CIFF8年度十佳纪录片单元之— 。

2013年,执导纪录片《急诊》。

2014年,执导纪录片《棉花》,该片以绵延千里的棉花产业链串起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奖。

2015年,担任纪录短片《小彪和狗》的导演;同年,执导纪录片《大同》,该片在一个半小时内通过各阶层多组人物解读拆迁工程,以呈现中国社会的横切面,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

2016年,执导纪录片《异乡的父母》,该片关注了留守儿童及其家庭 。

2017年,执导纪录片《7%》,该片是一部阶段性的影片,展示的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理解,永远都是局部的 ;同年,执导留守儿童记录短片《小凤》 。

2018年,执导纪录片《一团火》。

新闻出身的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有着敏锐的嗅觉,他的片子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看性强、故事冲突明显,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他的作品都会存在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固定公共空间,或是学校、或是街道、或是派出所、或是医院 。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周浩冷静、客观、多角度的镜头呈现了出来,让观众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级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帮助人们跨越阶层的藩篱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现实、认识社会。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带给观众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同时,也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差馆》不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记录了广州火车站的一个警察局的故事。此前总觉得警察离我们生活很远,很少会有事情和警察有关系,但这里的警察局就像是救助站,任何人三教九流有事情都会进去求助,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警察是帮不上忙的。也许会感叹警察的无助,有人没钱买票找警察,警察让他去找救助站,有来报案说东西丢了,结果是捡的几百个瓶子被另一个伙人拿走了,警察告诉他自己要保管好东西。有从监狱出来想在车站附近旅馆住宿,但没有身份证来找警察,警察说没身份证住不了旅馆。有个小孩子在火车站走失,被民警带回,联系家长后,家长来接孩子时送来一面锦旗。好几个人围着锦旗开心的拍照。我想这难道不是警察的分内之事吗?这算不算虚荣?可是继续看下去,这里没有什么大案子,稍微需要记录一下的就是小群体打了人,教唆小孩子偷窃,一问一答。有个打工仔把自己的钱全都寄回家了,没钱买票,年年都找救助站帮忙。警察站在边上教育他不能总占国家便宜,但他吃完救助站提供的泡面,接了警局的热水脸上一副得意的神情。有个说来广州收钱但没钱坐公交车的人,好心的警察自己掏钱给他。有个年轻人畏畏缩缩的到警察局称自己要认罪,好不容易听完他的叙述,只是他冤枉了自己的朋友骂了几句脏话而已,这样的事情算什么芝麻小事?我真怀疑男子的智商。可是女警却耐心听完他的话还安慰他让他回去和朋友道歉。

王兴曾说过一个数据,说中国的本科率大概只有4%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也就4个大学生。可为什么在我们的感觉中,身边个个都至少是大学文凭。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就比如公众号这个东西,中国有N亿人不晓得这是个什么玩意,会看公众号的人在中国就是小比例人口。

尤其是对很多在移动互联网中长大、生活的00后来说,中国就是网上那些人的组合,比如从微博来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人都吃了没事,整天就关注几个明星的鸡毛蒜皮。

可中国太大了,就像贾樟柯说的: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