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傳播之筍藕(身邊的漢字,張一清老師文)

食文化傳播之筍藕(身邊的漢字,張一清老師文)

筍”這個字上面的“⺮”表明它的意思與竹子有關;下面的“尹”最初寫作“䀏”或“旬”。不過,無論是哪一個,都表示“筍”的讀音與它們相近。\\n\\n《說文解字》對“筍”的解釋是“竹胎也”;《爾雅》則解釋為“竹萌”,意思大體上都是竹子萌發的幼芽。例如唐代出生於官宦世家,卻屢試不中,最終剃度出家的高僧寒山,他的詩作中便有“羅袖盛梅子,金鎞挑筍芽”這樣的詩句。句子描繪的是一幅俏麗女子用衣袂、金釵採集梅子和竹筍的唯美畫面。\\n\\n竹筍常常在春天的雨後萌發,萬籟俱寂的深夜,午夜夢迴或者尚未入眠的人士,側耳諦聽之時,往往能夠聽到竹筍拔節的響動。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於竹筍生長的時候為大自然增添了天籟之音,“筍”這個字在古代還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管子·霸行》:“桓公起,行筍虡之間,管子從。”這句話裡面的“筍”與人們眼中的鮮嫩美味其實全無干系,而是指古代懸掛編鐘、石磬一類打擊樂器的橫樑。\\n\\n如果一室薰香縹緲,金石之聲若隱若現,几案上嫩筍的清香撩動鼻端……這將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場景。爽脆的竹筍在舌齒間盤旋之時,多少人都會醉心於這大自然的慷慨。“筍芽鵝炙殊可口,明月清風不著錢”,這是宋朝詩人陳東《夜飲二絕》中的詩句。整首詩在與我們分享鮮美筍芽的同時,還帶著我們一道感受了大自然源源不斷的無私饋贈:朗朗明月,習習清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是文學巨匠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幾句話,樸素平淡的詞句烘托出月色如銀、心緒如絲的寂靜氛圍。

食文化傳播之筍藕(身邊的漢字,張一清老師文)

\\n江南好,一叢翠竹,半畝荷塘,春日新筍,秋分嫩藕,難怪它會讓離家遊子無一日不在心目間。銘記在心的江南,就算“沉醉不知歸路”,多半也會“誤入藕花深處”。接天蓮葉裝點了池塘,也孕育出美味的蓮子和蓮藕。“藕”這個字最初寫作“蕅”,上面的“艹”和下面左邊的“氵”表明它的意思與植物和水都有關係;下面右邊的“禺”表示它的讀音和“禺”相近。\\n\\n後來下面又變成了完全表示讀音的“耦”。《說文解字》對“藕”的解釋是:“芙蕖根。”而“芙蕖”就是蓮、荷一類植物。漢代樂府詩“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呈現的是在碧綠、茂盛的蓮葉之間,魚兒戲水,採蓮女歡快地採摘蓮蓬等十分祥和的情景。而與之相比,挖藕則完全屬於一種極其繁重的勞作了,尤其是在隆冬時節,要想從刺骨的冰水和黏稠的淤泥中取出藕來,談何容易!這對挖藕人的體力、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n當甜甜糯糯的桂花糯米藕、糖藕粥、北方叫“藕合”南方稱“藕夾”的美味端上餐桌的時候,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起“誰知盤中餐”那句老話。其實同樣的道理也完全適用於竹筍。因為冬筍是藏在地下深藏不露的,找筍、挖筍都是個技術活兒,而且還有嚴苛的時效性,如果找尋和採摘它們稍不及時,筍只要稍稍長大,口感就會變老,品嚐的價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n\\n藕則是一種很特別的美味,它的澱粉含量很高,所以才能用它製取藕粉,而且經過足夠時間的蒸煮,它還會有很糯的口感;如果通過沖洗、焯水等步驟,去除一部分澱粉之後,涼拌或炒制的鮮藕,也會有脆嫩的口感。

\\n鮮藕和鮮筍基本上是百搭食材,雞鴨魚肉可以和它們同煮,青菜豆腐也可以和它們一起烹炒,所以肥美的老鴨湯離不開竹筍,清爽的素什錦同樣離不開竹筍。脫水晾乾的藕幹,尤其是筍乾還是燒製葷菜的極佳輔料。因為它們一來可以吸收肉類食材中的油脂,能夠令嗜葷人士或多或少消減一些攝入過多脂肪的擔憂;二來它們吸入肉類食材的味道之後,和自身味道加以融合,能夠激發、搭配出更加特別的美妙滋味。因此,筍和藕都可以說是比較合群的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