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传播之笋藕(身边的汉字,张一清老师文)

食文化传播之笋藕(身边的汉字,张一清老师文)

笋”这个字上面的“⺮”表明它的意思与竹子有关;下面的“尹”最初写作“䀏”或“旬”。不过,无论是哪一个,都表示“笋”的读音与它们相近。\\n\\n《说文解字》对“笋”的解释是“竹胎也”;《尔雅》则解释为“竹萌”,意思大体上都是竹子萌发的幼芽。例如唐代出生于官宦世家,却屡试不中,最终剃度出家的高僧寒山,他的诗作中便有“罗袖盛梅子,金鎞挑笋芽”这样的诗句。句子描绘的是一幅俏丽女子用衣袂、金钗采集梅子和竹笋的唯美画面。\\n\\n竹笋常常在春天的雨后萌发,万籁俱寂的深夜,午夜梦回或者尚未入眠的人士,侧耳谛听之时,往往能够听到竹笋拔节的响动。也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竹笋生长的时候为大自然增添了天籁之音,“笋”这个字在古代还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管子·霸行》:“桓公起,行笋虡之间,管子从。”这句话里面的“笋”与人们眼中的鲜嫩美味其实全无干系,而是指古代悬挂编钟、石磬一类打击乐器的横梁。\\n\\n如果一室熏香缥缈,金石之声若隐若现,几案上嫩笋的清香撩动鼻端……这将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爽脆的竹笋在舌齿间盘旋之时,多少人都会醉心于这大自然的慷慨。“笋芽鹅炙殊可口,明月清风不着钱”,这是宋朝诗人陈东《夜饮二绝》中的诗句。整首诗在与我们分享鲜美笋芽的同时,还带着我们一道感受了大自然源源不断的无私馈赠:朗朗明月,习习清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是文学巨匠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几句话,朴素平淡的词句烘托出月色如银、心绪如丝的寂静氛围。

食文化传播之笋藕(身边的汉字,张一清老师文)

\\n江南好,一丛翠竹,半亩荷塘,春日新笋,秋分嫩藕,难怪它会让离家游子无一日不在心目间。铭记在心的江南,就算“沉醉不知归路”,多半也会“误入藕花深处”。接天莲叶装点了池塘,也孕育出美味的莲子和莲藕。“藕”这个字最初写作“蕅”,上面的“艹”和下面左边的“氵”表明它的意思与植物和水都有关系;下面右边的“禺”表示它的读音和“禺”相近。\\n\\n后来下面又变成了完全表示读音的“耦”。《说文解字》对“藕”的解释是:“芙蕖根。”而“芙蕖”就是莲、荷一类植物。汉代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呈现的是在碧绿、茂盛的莲叶之间,鱼儿戏水,采莲女欢快地采摘莲蓬等十分祥和的情景。而与之相比,挖藕则完全属于一种极其繁重的劳作了,尤其是在隆冬时节,要想从刺骨的冰水和黏稠的淤泥中取出藕来,谈何容易!这对挖藕人的体力、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n当甜甜糯糯的桂花糯米藕、糖藕粥、北方叫“藕合”南方称“藕夹”的美味端上餐桌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起“谁知盘中餐”那句老话。其实同样的道理也完全适用于竹笋。因为冬笋是藏在地下深藏不露的,找笋、挖笋都是个技术活儿,而且还有严苛的时效性,如果找寻和采摘它们稍不及时,笋只要稍稍长大,口感就会变老,品尝的价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n\\n藕则是一种很特别的美味,它的淀粉含量很高,所以才能用它制取藕粉,而且经过足够时间的蒸煮,它还会有很糯的口感;如果通过冲洗、焯水等步骤,去除一部分淀粉之后,凉拌或炒制的鲜藕,也会有脆嫩的口感。

\\n鲜藕和鲜笋基本上是百搭食材,鸡鸭鱼肉可以和它们同煮,青菜豆腐也可以和它们一起烹炒,所以肥美的老鸭汤离不开竹笋,清爽的素什锦同样离不开竹笋。脱水晾干的藕干,尤其是笋干还是烧制荤菜的极佳辅料。因为它们一来可以吸收肉类食材中的油脂,能够令嗜荤人士或多或少消减一些摄入过多脂肪的担忧;二来它们吸入肉类食材的味道之后,和自身味道加以融合,能够激发、搭配出更加特别的美妙滋味。因此,笋和藕都可以说是比较合群的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