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人这辈子,喜欢过、挫败过、高峰过、低谷过,面对着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虽然无法掌控未来的走向,却可以选择一个待人看是正确的态度。

明朝学者崔铣的《听松公堂语镜》中有著名的修身养性的“六然训”。他认为人生在世要做到“六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六然训”。这“六然”若能贯穿其中一二,思想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这样的人不但能生活得很好,而且能够担当大任。

​自处超然,是心境

一人独处,要有安宁志远的心态,要有“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意境。

扫事境之尘扰,忘心情之芥蒂。在闲暇之时,要耐得住寂寞,排遣孤独,心平气和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不浮躁,不敷衍,把时光打发的充实有趣,不让空虚无聊占据心田。自处之时,最需慎独精神。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处人蔼然,是气量

蔼然,就是和蔼。对人和蔼可亲、诚恳、谦和、宽容,使人有亲近之感。即听正言,亦纳逆语。而与人相处则需诚恳平和。使人有亲近感,宽容为怀,气量入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菜根谭》中有言:“中怒待人,养德远害。”而对此作者洪英明提出了三点待人蔼然之道: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有事斩然,是智慧

有事斩然则讲求的是人应善于抓机遇,当断则断,不拖泥带水,敢于一锤定音。

当事务繁杂,心烦意乱之时,不能自乱阵脚,既要深思熟虑,又不可优柔寡断;既要有条不紊,又能过于瞻前顾后,应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模糊”的智慧。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无事澄然,是洒脱

“澄”字形容的是水静而清,也寓意最为洒脱之人的内心应如一汪清泉,澄澈而无大波澜。

无事可干可想的时候,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多走向大自然,登临高山,去感觉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放眼大海,去感受一番烟波浩渺的广阔;漫步郊外,去寻找一下“草色遥看却近无”的清新;抬头望月,去享受一片月色朦胧雁南飞的宁静。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得意淡然,是成熟

老子曰:“澹兮其若海。”志得意满时,万不可骄傲狂妄、得意忘形。对于取得的成绩,别人吹捧时,不能忘乎所以然,要淡然处之,万不可有“子系中山狼,得以更猖狂”的蠢行。

与世人而言,在志得意满之时更应崇尚清淡,既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也不可能骄奢浮躁、玩物丧志,要心谦身平,脚踏实地,依然故我,追求不息。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失意泰然,是胸襟

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写的:“文王拘而演《易经》,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文王被商纣王关起来后,能在牢里作《周易》一书;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个小时之间遭到围困,但他在这总环境下。依然写出了《春秋》一书。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失意逆境之中,万不可自暴自弃、甘愿沉沦,而要心境通明,泰然置之,笑对现实,积蓄能量,把握时机,保持心境平和,不因一件失意之事旧觉得天塌地陷,要做到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泰然面对挫折。

人生在世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超然、蔼然、斩然、澄然、淡然、泰然”读起来只有是十二字,但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与行本就是两端,如只了了读后,不与生活处事待人中践行,再精的道理也是空谈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