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article>
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機器人在園區“巡邏”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4月7日電 (鄭瑩瑩)“園區經濟”是上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繼臨港、張江、外高橋、閔行開發區等一批知名“品牌園區”之後,上海新近推出26個“小而美”的特色園區,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新興領域。

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機器人在車間 鄭瑩瑩 攝

記者7日下午探訪了上海馬橋AI(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這塊園區致力建設上海的“人工智能未來小鎮”。

紫光集團旗下企業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的副總裁李廣武告知,與其他AI園區不同的是,馬橋這是一塊新的地方,可以打造“AI全場景展示”,他們計劃在這裡建設算力、科創、人才培訓、雲平臺等方面的多個人工智能中心。

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機器人在車間 鄭瑩瑩 攝

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柔性執行器”(SCA),即“機器人關節”的研發、生產製造與銷售公司。在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的馬橋園區車間裡,一批機器人林立,這些機器人有的服務於醫療,有的可以送貨,有的能清潔消毒,還有的能智能安防。

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兵介紹,這次疫情期間,企業緊急定向研發了基於雲端智能大腦的醫療護理等一批機器人,服務於一線方艙醫院。

汪兵表示,這次疫情加大了社會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量;接下來,伴隨復工復產、學校開學等,很多場所都需要人機共存的消毒機器人,企業也將加快推出相關服務機器人。

雖然人工智能前景可期,但產業壯大並非“一日之功”。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宏超表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綜合環境、技術、人才等多重因素,做產業的心態“不能著急”。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產業園區和結構調整處處長曾文慧說,“上海這些年已湧現一批‘王牌園區’,為何要集中推出這些特色‘小而美’園區?主要是為了聚焦新業態、新產業。”

她表示,園區產業發展是“慢工出細活”,需要一批人一批企業幾十年耕耘出產業生態,有了特色園區的載體,政府作為“店小二”也可以量身定製相關政策,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的服務。(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