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河•時評】扶貧幹部“罵”貧困戶,戳中脫貧攻堅痛點

作者/祝小茂

近期,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的一名普通幹部“罵”貧困戶的視頻新聞“火”了,且熱度不減。

【龍潭河•時評】扶貧幹部“罵”貧困戶,戳中脫貧攻堅痛點


“大家都是經過苦日子的人,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政策越來越好,國家退耕還林還給補貼,老了有養老保險、病了有醫療保險、日子過不下去了還有低保,蓋房子了給你們補助,你們想一想,還有什麼理由不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在家中翹著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洋房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靠自己雙手奮鬥來的!?”。

這頓罵,合情在理、直抒胸意,罵得酣暢淋漓,罵得對方羞愧無言,令人拍案叫絕!這位幹部語氣嚴肅,甚至有點情緒激動,像是在“罵人”。但言辭內容真切、有理、有據,一針見血、直指要害。其實,這是針對貧困戶非常生動的、非常有效的一次政策宣講,一次感恩教育、一次思想開導。相信在場的群眾聽了之後,都會有所觸動。

中國有句老話叫“救急不救窮”。意思是,一個人在遇到突發緊急意外情況時,親友或單位甚至政府機構,伸出援手,給予力所能及的適當幫助,度過難關,這屬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過日子,則是長久之計,得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去打拼。友情幫助、道義救濟,只能幫一時,無法幫一世。貧窮不可怕,最怕是懶惰。幸福不會從天降,要靠自己去奮鬥。

幾年來,黨中央舉全國之力,矢志脫貧攻堅,共同奔向小康。鉅額的扶貧資金、優惠的扶貧政策、大量的扶貧人力物力、無數的扶貧惠民工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輝煌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許多需要反思、需要總結、需要改進的問題。

【龍潭河•時評】扶貧幹部“罵”貧困戶,戳中脫貧攻堅痛點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古往今來,概不例外。在扶貧過程中,有的工作如果處理不當,考慮不周就可能產生預想不到的結果。比如,貧困戶的劃分、低保戶的標準、救濟的多寡,在農村都可能引發群眾的意見甚至怨言。於是,也就出現了貧困戶相互“比窮”的現象;有的貧困戶心理不平衡,坐等政府來脫貧,導致“養懶漢”現象。人窮又懶,則無可救藥。

扶貧大業,任重而道遠。扶貧扶一時,救急難救窮。扶貧應儘量避免直接給錢給物,而應提供脫貧致富的基本條件和設施,引導廣大貧困戶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現在,有的貧困戶安於現狀,看到政策較好,經常給錢給物,“等、靠、要”思想嚴重。原本是“我要脫貧”,居然變成了“要我脫貧”,凡此種種,實在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貧困戶最缺的是志和智。因此,扶貧一定要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要想辦法下大力氣徹底改變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福利依賴、政策依賴”思想,進而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這才是扶貧工作的根本。

【龍潭河•時評】扶貧幹部“罵”貧困戶,戳中脫貧攻堅痛點

扶貧幹部的這頓罵,罵出了扶貧攻堅工作中客觀存在的、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戳中了脫貧攻堅的痛點。扶貧工作,是最難的群眾工作,不僅要關心群眾、幫助群眾,更要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才能決戰脫貧攻堅,才能決勝全面小康。

祝小茂,70版曲靖人,畢業於蘭州大學新聞系。期盼以拙樸之筆: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筆名“天涯橫笛”、“駱鷹”。現為昆明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作品榮獲國家、省、市級獎勵50餘次。最好的作品是下一篇。

【龍潭河•時評】扶貧幹部“罵”貧困戶,戳中脫貧攻堅痛點


主 編:龔 飛

副主編:祝小茂

責 編:朱 正

外 聯:張朝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