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只有保持盈利才能有資金持續投入來保證企業正常發展、給予投資人投資回報、提升員工福利薪資待遇,那麼如何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業績做出合理的評估,從而評估公司的投資價值和報酬呢?而要看一家企業是否盈利、盈利多少的報告就是利潤表。能夠看懂一份利潤表或許能夠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利潤表(Income Statement)在過去也叫損益表(Trading Profit and Loss Account),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實現利潤或者發生虧損)的財務報表,是一張期間報表。因為它反映的是一定時期企業的損益狀況,所以利潤表就像企業的一個臉面,也是財務造假的主戰場。

損益的"損"指的就是虧損,"益"指的就是利潤。業內有一個說法,會計界的老前輩楊紀琬在一次研討會上戲言,企業經營的目的是賺取利潤,而制度又把"損"字放在反映盈利情況的報表的第一個字,太不吉利。於是,在 2001 年會計制度改革時就把"損益表"改成了"利潤表"。企業都是要賺錢的,主要是"損"放在這不太吉利,改成"利潤"感覺就爽多了。

如果你是一個有記賬習慣來記錄自己日常收入及開銷的人,那恭喜你,你已經在做個人的利潤表了。在此簡單做了一個類比表格,一目瞭然的呈現了利潤表中各個款項對比生活中的意義。利潤表,代表的是一段時間內的情況,也即可以理解為,一個週期內,企業的賬本記錄情況。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生活賬本-簡單利潤表對比

對生活賬本項目中的幾個款項簡單解釋下:

第1-2項,顧名思義,簡單易懂。

第3項 其他收入/支出,指除工資外的收入及支出,比如買彩票的錢作為支出,彩票的獎金作為收入。

第4項 利息收入/支出,指比如你把一部分錢放在了餘額寶,每天都會有利息的收入。

第5項 扣所得稅前的結餘,眾所周知,在我國,工資發下來的時候個人所得稅其實已經被扣掉了。但企業納稅與個人存在時間上的差異,為了方便同企業類比,我們姑且認為工資是還未扣稅的,當你花完所有開銷後,剩下的錢,會繳納個人所得稅,也就是第5項。

第6項,就是指賺了錢,完成了生活開銷及納稅以後,剩下可以用來存銀行的錢。對應企業的也就是企業淨利潤。

相信通過上面的生活賬本你已經對利潤表有了基本的瞭解,下面我們來通過圖文方式看正式的三大財務報表中的利潤表: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接下來我們在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從上圖中可以簡單看下利潤表的格式,在表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時間區間 2015 年 1-12 月。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利潤表反映的是企業某一個時間週期的財務狀況,比如 2015 年年度、2015 年 1-3 月等週期的企業盈利狀況的報表。

  • 利潤表的核心—營業收入和淨利潤

大多數企業都是通過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變成銷售收入、變成錢、變成利潤的,因此我們評判一家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是好是壞,主要是看兩個點: 第一是產品(服務)好不好賣,好賣說明的是銷量好,客戶願意為之付費買單。第二是賺不賺錢,賺錢則說明產品或服務的利潤空間大,這兩部分恰好可以通過對利潤表的解讀看出來。

利潤表的第一行通常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銷售收入),產品和服務好不好賣就看這個數字,這個數字越大越好,增長越快越好。與之相對應的是利潤表中的淨利潤,企業賺不賺錢就看淨利潤這個數字,這個數字越大表明公司越賺錢。如果是負數,負值越大說明企業虧損越大。

正常情況下,淨利潤永遠不會大於銷售收入,做假賬除外。所以,這兩行數字越大就說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賣的越多,並且利潤也越大,即賣得多賺錢多,企業的利潤率越高。

  • 利潤表的構成

利潤表的解讀相對比較直觀,同資產負債表一樣,利潤表也有一個恆等式:

收入 - 支出 = 利潤,或者, 收入 - 成本費用 = 利潤

所謂收入,即對利潤的增加有貢獻的項目都是收入(營業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營業外收入等),對利潤的減少有貢獻的項目就是支出(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等)。

  • 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收入,比如我們通過銷售產生了收入(營業收入),它是利潤表裡最重要的項目,這是企業賺錢的源頭。

也存在一些集團性的公司,會在營業收入之上存在一項叫做營業總收入的項目,在營業總收入之下包括營業收入還有利息收入。這裡存在一種可能,這家集團性的公司可能通過某種方式對集團內企業的資金進行了統一管理,有一點銀行的功能。比如,集團性公司通過財務公司向關聯企業貸款收取一定的利息,這個利息和銀行存錢的利息還有所不同。除此之外,還可能有意向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這是在給關聯企業辦理各種金融業務時收取的手續費。

收入確認之收益和風險轉移

收入有一個確認原則,即是收益和風險已經轉移(2017年7月5日,財政部修訂發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收入確認時點的判斷標準由風險報酬轉移變成控制權轉移)。

收益和風險已經轉移,比如在一個常規銷售中,企業和客戶簽了一個 1000 萬的合同,企業按照合同給客戶發了 1000 萬的貨,客戶只支付了 200 萬現金,剩下的 800 萬後續再支付。這時就應該在發貨時確認 200 萬收入,因為只收到了 200 萬,剩下的就產生了 800 萬的應收賬款。這個應收賬款就記錄在了資產中,而 1000 萬的收入則是記錄在利潤表中。

收入確認之控制權轉移

控制權已經轉移,比如在淘寶中購物,商家一般都是先收錢後發貨,當客戶簽收之後,商家就可以進行收入確認。但在新準則下(控制權轉移)就需要等到客戶 7 天后沒有退貨,說明客戶已經接受商品,控制權已經發生轉移,商家才能進行收入確認。

  • 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收入通常也會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1)主營業務收入,就是指企業主要經營業務的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一般佔企業總收入比較大。比如像用友軟件銷售的財務系統軟件產品,那麼銷售軟件產品的收入就是用友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

2)其他業務收入,除上述各種主營業務收入之外的其他業務收入,屬於企業日常活動中次要交易實現的收入,一般佔企業總收入的比重較小。比如企業把多餘的場地或者倉庫出租給第三方公司獲得的租金收入等。

其他業務收入也比較容易和營業外收入弄混淆,在本文的後半部分也會提到。

  • 支出

在利潤表和收入相對應的就是支出,支出還可以定義成兩部分內容:成本和費用。

成本和費用也是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因為同樣都是支出,都是花了錢,為什麼一個叫成本一個叫費用,這都是和它們在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的關聯關係來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成本對對象化的費用,成本可以分攤到具體的產品或者人上面,與收入相對應,是具象化的費用,而費用剛好相反。

  • 成本(營業成本)

成本往往與收入有直接的關聯和聯繫,是生產一件產品最直接相關的投入。這點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我們去街邊買一罐可樂,這可樂的成本就是一個罐子再加上這個罐子裡面裝的水。當然為了生產這個罐子還有配這個口味的水,企業還需要配備生產這罐可樂直接相關的工人、機器設備、可樂等應當分攤的成本,只有這樣這罐可樂才可以被生產出來拿到市場上進行銷售。

而上面提到的工人、機器設備等,我們在會計裡有專門的術語叫做"料工費" 。

料指的是原材料(易拉罐、水、其它配方材料);工指的是工人工資以及相關人力支出;費指的是製造費用,比如為生產可樂所開通的機器成本、水電及其它能源支出、日常機器設備的運轉維護費用等。通常在製造企業,有一個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的成本叫做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是企業內部的資產轉變。

上面的可樂生產完工後,這些可樂作為企業的資產以存貨為名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中,這時生產成本轉變成為了存貨。當存貨被賣掉的時候,存貨創造了價值,為企業創造了利潤,這才轉入營業成本並被記錄在利潤表的營業成本項目中。所以,營業成本也可以理解為賣掉的那部分產品的生產成本。

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就是公司的毛利。

  • 費用

費用與成本不同,它往往與收入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比如要把上面生產的可樂銷售出去,就需要僱傭銷售人員,需要做廣告促銷,就需要找經銷商合作,需要管理投入等等。

這些投入和開支與生產可樂沒有直接關係,不構成產品的成本,因此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與生產製造無關的支出都可以統稱為費用。

按照費用的大致用途和性質,我們還可以把費用分為: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這三大類。

1)銷售費用,就是和銷售直接相關的支出,與產品生產無關,它包括廣告、促銷、銷售場地的租金、銷售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銷售業務招待費用、銷售人員的差旅費用等等。

2)管理費用,比如公司管理人員比如人事、財務的工資獎金福利、辦公樓的租金、日常辦公開支、會議費、培訓費、管理部門的業務招待費、差旅費用等。即使一家企業不生產產品,還是需要這部分的費用投入來支撐企業的正常運營,即使產品生產出來沒有銷售,也需要這部分的投入來來維繫公司的日常運作,不會因產品銷售變化而變化。

3) 財務費用,主要是指企業在銀行有貸款時的利息支出,同時企業在銀行有存款時的利息收入,財務費用主要就是利息支出減去利息收入之後的餘額。當然,也包括比如通過銀行匯款的手續費、月度管理費等基本費用。

三項費用的邏輯關係

銷售、管理和財務費用統稱費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固定的,基本上只要企業運轉起來,這三項費用就會產生。特別是銷售費用和營業收入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邏輯對應關係。即如果一家公司銷售收入非常高,相對應的就一定有著某種比例的銷售費用的產生,沒有哪一家公司是不需要任何銷售費用的投入就可以獲得巨大的銷售收入的。如果一家公司有高銷售收入,但沒有與之匹配的銷售費用,這樣的邏輯是無法說通的,那麼利潤表上也存在某種造假的可能。

簡單總結成本和費用,就是成本最終是參與到產品核算的,而費用是不參與到產品核算的。這兩者都是企業的支出,一種是企業將可供銷售的產品生成出來的投入,第二種是圍繞為了將產品再變現所涉及到的銷售、管理和財務等系列過程的投入。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但也有把成本費用歸為一類統稱為費用,比如收入-費用=利潤,這些都只是概念上的區別,實際上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利潤表的理解和解讀。

  • 稅金及附加

營改增之後營業稅這個稅種已經徹底消失了,現在改名字交稅金及附加。比如流轉稅的附加稅和費,教育費附加和城市維護建設費,這些都是企業的成本也記錄在利潤表中。

  • 資產減值損失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經過對資產的測試,判斷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準備所確認的相應損失。接著上面的例子來說,1000 萬的銷售客戶第一次回款了 200 萬 ,800 萬的應收賬款只支付了 700 萬,剩下的 100 萬不打算支付了,這裡的 100 萬就是壞賬。 意思就是以前按 1000 萬記錄收入和利潤,實際只有 900 萬,被多記了,那麼現在就應該把多記的利潤減掉,所以資產減值在減少資產價值的同時也要減少利潤。

再比如存貨的跌價損失準備(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企業由於存貨遭受毀壞、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於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不可收回而產生的損失)。以賣瓷磚為例,賬面上 1000 萬的瓷磚由於市場變化,現在減值了 200 萬,就意味著這些瓷磚現在拿到市場上賣只能賣到 800 萬,產生了 200 萬的損失。目前只是因為這些瓷磚還沒有賣掉,所以在報表上暫時體現不出這 200 萬的損失。因此,資產減值是在期末根據成本和可變現價值相比較後,以較低價值入賬,差額屬於減值損失。

對於會計而言,計差不計好,企業總是在儘量低估,避免高估自己的資產。因此,需要提前把這部分對資產、利潤減少的部分提前表現出來,所以就需要通過資產減值損失在利潤表中體現。

  • 公允價值變動的收益

在資產減值損失之後是公允價值變動的收益,公允價值變動一般是在金融資產上產生,並且有公允價值可以計量。有可能增加,有可能減少。

資產的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按照歷史成本來確認的,也就是當時購置資產時的花費,雖然資產的價值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是出於會計的嚴謹性,我們只確認資產的減值,不確認資產的增值。而對於公允價值來說,只有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按照公允價值確認,這個價值會經常發生變化,並且會產生收益或者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的收益可以正也可以負,它記錄的是金融性資產或者投資性房地產沒有出手時公允價值的變動,一旦出售變現,相應的收益或者損失就記錄成投資收益了。當然,投資收益還包括長期股權投資或者金融資產獲得的分紅。

  • 匯兌損益

在投資收益之後是匯兌損益,這主要是一些企業對外的採購或者銷售會涉及到外幣結算,由於匯率會經常發生變化,匯率的變動就可能帶來收益或者損失,這就是匯兌損益。

  • 營業利潤

利潤表中上面所提到的項目看完了之後,就到了利潤這部分內容了。營業利潤就是:營業(總)收入減去營業(總)成本,再扣除稅金及附加、三項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再加上公允價值變動的收益、投資收益和匯兌損益,就是營業利潤。

  • 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要區別於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中的其他業務收入。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企業把多餘的場地或者倉庫出租給第三方公司獲得的租金收入等,這是營業收入中的其他業務收入。

如果是企業把多餘的場地或者倉庫賣掉獲得了一些收入,這些收入才算是營業外收入,區別就在於租和售。出租對於企業而言,仍然擁有場地或者倉庫的所有權,可以一直租下去。但是出售就意味著企業將所有權給轉讓了,只能賣一次,這不是企業的正常業務。所謂正常業務就是企業需要依靠這些業務持續不斷的經營和發展,沒有企業能夠有一項業務是把企業的固定資產一項一項都賣掉而直到公司關門。所以,出售固定資產不是企業的一項正常業務,像這類不屬於企業日常經營活動而產生的收入就是營業外收入。

再比如一家軟件企業,它的主營業務是銷售軟件產品,同時也會把部分產品 OEM 授權給其它合作伙伴來收取一定的費用,這項收入就是營業收入的其他業務收入或者非主營業務的收入。但是由於戰略調整把其中部分產品的版權完全賣掉,這個收入就是營業外收入。所以像出售無形資產、出售非流動資產的收入、獲得政府的獎勵和政策性補貼等都是營業外收入。

簡單總結就是兩個特點:第一,營業外和企業的主營業務沒有關係,不屬於企業營業執照上營業範圍列出的營業內容。第二,營業外收入不具備持續性,通常是一次性的。

  • 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支出正好和營業外收入相反,也是不屬於企業正常主營業務之外的支出,比如出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損失,債務重組中債權人承受的損失,盤點東西的虧損,政府的罰款,對外的捐贈等等。

  • 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把上面的營業利潤加上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就是企業的利潤總額。利潤總額再扣除掉企業所得稅,就是淨利潤。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淨利潤應該是企業利潤總額的 75%,因為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目前是 25%。但也有一些申請了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按城市地區或政策不同,可能只有15%或者更低。因此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也是企業提升淨利潤的一種方式,但通常也會有時間限制。

但有點要注意,所得稅並不是利潤總額的 25%,而是應稅所得的 25%。利潤總額是會計準測上的一個叫法,應稅所得是稅法上的叫法。現實工作中業務招待費,稅法規定只能按照發生額的 60% 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 5‰。,還有廣告宣傳費,稅前抵扣額不能超過當年銷售的 15%(超過部分可在以後年度結轉。 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就要求會計人員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進行納稅調整(調增或調減),以便正確的計算企業應納所得稅額。而會計準則沒有這樣的限制,這樣就可能造成應稅所得高於利潤總額,從而感覺企業交稅是不是多繳了,其實不然。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反映在企業合併淨利潤中,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所有者)所有的那部分淨利潤。

  • 其他綜合收益

綜合收益的概念實際上是近幾年才被引入到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簡稱 OCI)是指企業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未在損益中確認的各項利得和損失扣除所得稅影響後的淨額。

企業在計算利潤表中的其他綜合收益時,應當扣除所得稅影響。在計算合併利潤表中的其他綜合收益時,除了扣除所得稅影響以外,還需要分別計算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其他綜合收益和歸屬於少數股東的其他綜合收益。這是一個由新會計準則中新設定的科目,替代以前“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部分用途。

  • 綜合收益總額

淨利潤通常是利潤表的最後一行內容,但是這裡還有另外的項目,綜合收益總額。綜合收益總額包含兩部分,一部分就是企業的淨利潤,一部分就是非利潤引起的資產增值,也就是上面的其他綜合收益。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利潤表的淨利潤去哪裡了

答案是到了股東和所有者權益裡面的 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公司法規定,企業的盈利(利潤)不能全部分掉,至少保留 10% 記入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到註冊資本的 50%時可以不再提取,在計算法定盈餘公積的基數時,不應包括企業年初未分配利潤)。除此之外的90%,公司股東有權決定如何分配,分配掉的部分股東拿走了,未分配掉的部分繼續留在公司記入未分配利潤。即盈餘公積是法律不讓公司分配的利潤,未分配利潤是公司股東自己決定不分配的利潤。當然,未分配利潤如果今年沒有分掉的話,只要企業有足夠的現金流,也可以放在來年進行分配。

利潤表,企業財務造假的主戰場

利潤表通常情況下可以反映一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狀況和成果,通過解讀利潤表可以瞭解一定時期內企業收入的真實情況、支出和利潤的真實情況。但由於權責發生制的關係,利潤表最容易操控,它代表的是一家企業的門面,也通常是企業財務造假的主戰場。

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之間的邏輯關係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收入的增加也一定伴隨著成本的支出。但是優秀的企業能夠一方面努力的尋求不同的市場機會,提升企業的營業收入,同時持續的降低企業營業成本來謀求最大的利潤。 特別對於投資人而言,重點分析的就是收入和成本以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因為利潤表代表一家企業的面子,也是財務造假的主戰場,幾乎所有財務造假的公司都是通過做大營業收入,做小營業成本來實現舞弊的,分析企業的利潤表,就應該找到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就是有收入就一定有成本,通過收入估算背後的成本支出,就能看出收入和成本是否處於一個比較合理的比例。比如有些公司通過做大代理業務、流通業務、虛擬交易等手段來提升營業收入,明顯就是增加了收入,但是無法合理的解釋成本構成而露出馬腳。

利潤表還有哪些內容值得了解

利潤表反映的主要是利潤的產生以及分配兩個方面的問題,企業進行利潤分配也以利潤表為依據。獲取利潤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因此,無論是企業所有者或者外部投資人都非常關注企業的收益,特別是企業在未來的成長大概有多塊,能賺多少錢,估值有多高。

讀懂財務報表之利潤表,投資、管理必備技能

優秀公司的特徵—長期穩定的高毛利潤率

優秀的企業一定具備長期且穩定的高毛利率水平,因為其持久的競爭優勢可以使其在成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自由定價。當然,看一家企業是否具備高毛利率還得放在同行業同領域的企業中進行比較,比如像白酒行業的毛利率高達 60%以上,像貴州茅臺毛利率高達 90%。但是像鋼鐵行業的寶鋼,毛利率大概在 13% 左右,但由於其是重資產行業,這樣的毛利率也屬正常。

因此,在同行業中如果毛利率比較低或者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就應該引起企業的重視,通過財務分析認真找出潛在的原因,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要與毛利潤具有一致性

沒有持久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在每個週期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與毛利潤的比例變化幅度很大,費用不到毛利潤的 30% (費用率:費用佔毛利潤的比例)相對來說是非常優秀的。

對未來盈利的預測

利潤表描述的盈利狀況也不僅僅是過去的,可以以歷史的財務情況和收益做參考,對未來的盈利情況做出一定判斷。比如有兩家同行業的企業,今年都盈利了 2000 萬。第一家企業的有近 1500 萬的利潤來自營業利潤,剩下的 500 萬來自營業外收入的利潤。第二家企業有 500 萬來自營業利潤,另外的 1500 萬來自於營業外收入帶來的貢獻。這兩家公司誰的財務狀況會更好一些呢?很明顯是第一家,第一家企業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營業收入,而第二家企業的大部分利潤卻依賴於不可持續性發展的營業外收入。在下一個年度,第一家可能會正常增長,比第一年要賺更多的錢,但是第二家可能無法延續上一年的賺錢能力。

所以對利潤表中具備可持續性的營業收入和不可持續性的營業外收入分開來看,就使得利潤表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它不僅僅可以體現企業當前的盈利狀況,也能幫助企業對未來的盈利形成一定的預測。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讀懂利潤表,在這裡為大家特別總結了門外漢都能看懂的11句金句,通過這11句,你能秒殺利潤表。

  1. 營業收入,就是通過銷售活動而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的那些現金和應收款項。
  2. 營業成本,就是由於銷售活動而在資產負債表中轉走的那些存貨。
  3. 營業稅金及附加,就是交給國家的流轉稅,要做生意,就得留下過路錢。
  4. 銷售費用,就是與銷售有關的費用,比如銷售人員的工資以及銷售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包裝費、保險費以及廣告費等等。對應資產負債表就是現金的減少。
  5. 管理費用,管理部門發生的所有費用,發工資和各種報銷。
  6. 財務費用,一般就是借錢發生的利息費用。
  7. 資產減值損失,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減了一塊,資產少了,當然是損失了,因此,要在利潤表反映。
  8.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由於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價格的起起伏伏,在資產負債表中要改寫了這些資產的價值,當然,也要在利潤表中相應地反映這些變動產生的損益,不然,如何平衡。
  9. 投資收益,就是投在外面的股權投資的收益情況。
  10. 營業外收支,就是那些不是"經營活動"產生的收支了,營業外收入好比天上掉餡餅,如政府補助收入,還有就是債權人江湖義氣不再索要的錢;營業外支出好比喝涼水都塞牙,有點倒黴,如罰款支出、非常損失等。
  11. 所得稅費用就是賺錢後交給國家這個大老闆的分成。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頭條號:集思財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