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 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1]“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三皇五帝
    • 舜帝 顓頊 黃帝 燧人燧人

    伏羲 據《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伏羲和女媧的母親是同一個人:華胥氏。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居住在崑崙山上,為了繁衍後代,兩人結為夫妻。締造了人類,在春秋時期,有任、宿、須、句、顓臾,都是伏羲的後裔。

    據《史記》記載:宓妃,她是伏羲氏的女兒,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

    帝嚳

    堯帝

    伏羲

    帝嚳



  •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鶡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 ,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雲 泰皇 , 太昊 也。”[2]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後的書稱為人皇,即傳說中的太昊伏羲。[3]
  •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 《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 《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1. 伏羲(天皇)、

    伏羲神秘出生

    據傳伏羲生日為農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3-4]

    相傳上古時代,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伏羲 [5]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 [6-7]

    (注:伏羲女媧最早出現於先秦文獻,華胥氏是後世文獻才出現的,因此伏羲女媧是否是華胥氏兒女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一般認為華胥氏兒女的“伏羲女媧”人屬性高於神屬性,而楚帛書中的伏羲為創世神,是最早誕生的生靈,與華胥氏和雷神毫無關係。 [8] 女媧最早記載在先秦的《楚辭》,也和華胥沒有關係。)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山 [9] 。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10]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即已確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傳》、《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展,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到秦漢之際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血脈。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當代社會,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伏羲創世神話和祭祀伏羲的習俗。伏羲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三皇”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