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翠樓街道非遺發展“探路”脫貧攻堅

趕廟會、猜燈謎、設計研學路線……環翠樓街道與威高文化邨聯合打造的非遺創新實踐基地——海魅非遺部落自誕生以來,舉辦承辦的活動達百餘次,受益5萬餘人次,幫助部落商戶吸引人脈、發展經濟的同時,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路”脫貧攻堅。

环翠楼街道非遗发展“探路”脱贫攻坚

搭平臺,傳統文化企業“節節高”

傳統文化產品做工複雜,製作後銷路不暢,正當魯派內畫館館長馬金霞苦惱時,環翠樓街道黨工委政法委員、人武部部長王琳知道了此事,主動遞上了“橄欖枝”。

沒有先進的技術和發展傳承工藝的經驗,辦事處就幫助協調落戶“海魅非遺部落”;沒有展示產品的平臺和公眾知名度,辦事處便助力他們加入文化產業協會;沒有廣大受眾群體和銷路不暢,辦事處便為其開闢“線上銷售”……辦事處提供適宜的環境,幫助提升在文化產業的知名度,讓馬金霞和其他“手藝人”像家人一樣抱團發展。

不僅如此,文藝圈、商圈、社交媒體群……只要聽到“風吹草動”,瞭解到有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辦事處便立刻去接觸,幫助馬金霞拓寬商路,許多外賓聞名而來,不少東歐的朋友也成了內畫鼻菸壺的“忠實愛好者”。

除此之外,王琳還積極鼓勵馬金霞帶著精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幫助其在山東省文化惠民消費季網絡銷售活動中展示產品。有了辦事處的幫助,馬金霞的企業銷售額增長了約30%。

“街道+企業+商戶”的銷售方式深受海魅非遺部落商戶們的喜愛。傳統工藝品和非遺作品的設計、展示和銷售由單一渠道變為多渠道、多方式,投向國際市場,增加了大批受眾,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裡再放“異彩”。

目前,海魅非遺部落已吸引15家名品坊進駐,非遺商戶獲得相關政策扶持。其中,有的商戶連續三年獲得市、區減免房租和文化產業扶持以及參展、活動、商務扶持,傳統文化產業再次蓬勃發展。

今年,海魅非遺部落的商戶們更忙了。環翠樓街道將依託山海文脈線(文化邨、環翠樓、劉公島)、4A景區(環翠樓公園),結合非遺資源特色和優勢,把“海魅非遺部落”作為首個非遺旅遊線路及非遺旅遊資源推薦到山東省,打造“文化+旅遊+非遺”,促進科技、藝術、文創、旅遊、商貿、公益等融合創新、跨越發展。

增就業 困難群眾摘下“貧困帽”

張延茹是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威海紙鬥”的代表性傳承人。環翠樓街道辦打造海魅非遺部落初期,張延茹便成為部落中的積極分子,在辦事處和部落的扶持幫助下,張延茹創作的多層立體剪紙畫贏得了社會的認可。2017年5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延茹參加了環翠樓街道辦事處舉辦的殘疾人活動,她驚奇地發現,剪紙可以幫助這些殘疾人朋友重拾生活勇氣。張延茹決定用自己的手藝幫助他們。

環翠樓街道辦事處瞭解後,立刻為雙方牽線搭橋。此後,張延茹與其他老師來到街道各社區義務授課,最終落腳在前進社區、海城社區等一些對剪紙藝術感興趣的社區內,每週四為居民免費培訓。有的人“出師”後,直接被張延茹招聘至自己的公司,有了一份固定工作。王琳還常常幫助組織義拍、義賣活動,將這些培訓班成員的優秀作品拿出來售賣,將售賣的錢全部返還給培訓班的殘疾人及困難群眾。這些做法也帶動了張延茹等人,近年來,工作室捐出的善款達萬餘元。逢年過節時,環翠樓街道辦事處還會送來大筆訂單。

截至目前,從環翠樓街道殘疾人康復中心走出的成熟技工已有20多名。環翠樓街道辦殘聯還協同威海市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利用義賣收入成立了威海市快樂蝸牛鼓樂團,開啟孩子們更多的可能。(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宮子媛)

籤審:孫 鋒

複審:譚立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