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楼街道非遗发展“探路”脱贫攻坚

赶庙会、猜灯谜、设计研学路线……环翠楼街道与威高文化邨联合打造的非遗创新实践基地——海魅非遗部落自诞生以来,举办承办的活动达百余次,受益5万余人次,帮助部落商户吸引人脉、发展经济的同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路”脱贫攻坚。

环翠楼街道非遗发展“探路”脱贫攻坚

搭平台,传统文化企业“节节高”

传统文化产品做工复杂,制作后销路不畅,正当鲁派内画馆馆长马金霞苦恼时,环翠楼街道党工委政法委员、人武部部长王琳知道了此事,主动递上了“橄榄枝”。

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发展传承工艺的经验,办事处就帮助协调落户“海魅非遗部落”;没有展示产品的平台和公众知名度,办事处便助力他们加入文化产业协会;没有广大受众群体和销路不畅,办事处便为其开辟“线上销售”……办事处提供适宜的环境,帮助提升在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让马金霞和其他“手艺人”像家人一样抱团发展。

不仅如此,文艺圈、商圈、社交媒体群……只要听到“风吹草动”,了解到有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办事处便立刻去接触,帮助马金霞拓宽商路,许多外宾闻名而来,不少东欧的朋友也成了内画鼻烟壶的“忠实爱好者”。

除此之外,王琳还积极鼓励马金霞带着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帮助其在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网络销售活动中展示产品。有了办事处的帮助,马金霞的企业销售额增长了约30%。

“街道+企业+商户”的销售方式深受海魅非遗部落商户们的喜爱。传统工艺品和非遗作品的设计、展示和销售由单一渠道变为多渠道、多方式,投向国际市场,增加了大批受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再放“异彩”。

目前,海魅非遗部落已吸引15家名品坊进驻,非遗商户获得相关政策扶持。其中,有的商户连续三年获得市、区减免房租和文化产业扶持以及参展、活动、商务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再次蓬勃发展。

今年,海魅非遗部落的商户们更忙了。环翠楼街道将依托山海文脉线(文化邨、环翠楼、刘公岛)、4A景区(环翠楼公园),结合非遗资源特色和优势,把“海魅非遗部落”作为首个非遗旅游线路及非遗旅游资源推荐到山东省,打造“文化+旅游+非遗”,促进科技、艺术、文创、旅游、商贸、公益等融合创新、跨越发展。

增就业 困难群众摘下“贫困帽”

张延茹是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纸斗”的代表性传承人。环翠楼街道办打造海魅非遗部落初期,张延茹便成为部落中的积极分子,在办事处和部落的扶持帮助下,张延茹创作的多层立体剪纸画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17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延茹参加了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举办的残疾人活动,她惊奇地发现,剪纸可以帮助这些残疾人朋友重拾生活勇气。张延茹决定用自己的手艺帮助他们。

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了解后,立刻为双方牵线搭桥。此后,张延茹与其他老师来到街道各社区义务授课,最终落脚在前进社区、海城社区等一些对剪纸艺术感兴趣的社区内,每周四为居民免费培训。有的人“出师”后,直接被张延茹招聘至自己的公司,有了一份固定工作。王琳还常常帮助组织义拍、义卖活动,将这些培训班成员的优秀作品拿出来售卖,将售卖的钱全部返还给培训班的残疾人及困难群众。这些做法也带动了张延茹等人,近年来,工作室捐出的善款达万余元。逢年过节时,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还会送来大笔订单。

截至目前,从环翠楼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走出的成熟技工已有20多名。环翠楼街道办残联还协同威海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利用义卖收入成立了威海市快乐蜗牛鼓乐团,开启孩子们更多的可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宫子媛)

签审:孙 锋

复审:谭立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