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潘天寿之子。1947年生于浙江宁海,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虽为名家之后,却开辟出独特个性的绘画之路,如今他高瞻远瞩,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天寿和潘公凯合影

在潘公凯上学时期有一个倾向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小时候的潘公凯品学兼优、兴趣广泛,是一个全优学生,门门功课都很好,还很喜欢机械化这些东西,就他自己愿望是非常想做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学美术属于偶然。当时美术兴趣小组的老师觉得自己培养的学生当中有人能上美院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然后就动员潘公凯报名,结果随意开始却拿了第一名,这让当时心不在美术上的潘公凯失望了一段时间。走上艺术道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当时身为父亲的潘天寿先生告诉他尊重个人意愿,但如果他愿意学艺术父亲会很高兴。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雪融残荷》作品

当年威尼斯双年展,潘公凯先生作品的大主题是照亮或者启发,展览的作品叫《雪融残荷》;在这幅作品里有两种明显的符号,一种是残荷的符号,这个符号是用毛笔画出来的水墨画,这是一个基底,还有一种符号是在基底上面有几行滚动的英语文章,雪花是从英语文章上面脱落下来的白色英文字母所组成的。这个残荷象征着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英文字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作品中,雪落下来以后,虽然造成了严峻的摧残,但是雪花最后也融到了水里面,最终变成了荷叶的养料,《雪融残荷》把这两种东西结合在一起,象征了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及对话关系。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通过这个作品可以看到一些它们之间说不清对错、道不明爱恨的复杂胶着关系。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80年代提出一种说法叫中西两大艺术体系在中国并存,然后叫两端深入。就是可以有一部分人去研究传统的中国画,也可以有一部分人完全向西方学习;但是,这两种人都要把事情做深、做透、做到位,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浅尝辄止,这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中国画的研究或者坚守,也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去坚守,真正研究透了,研究到位了,都可以向前走,都可以发展。

也是到了80年代,潘公凯开始研究父亲的画,从理论到实践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研究和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开始懂得传统写意水墨画里面的很多内涵,以及它的高妙之处,也就开始喜欢它。父亲从没教过他绘画,自己也没有主动跟着父亲学画,更没有临摹过父亲的任何画,父亲在他心中更像是上一代老艺术家的身份,没有因为父亲这个角色而影响他的绘画之路。因为父亲的人格魅力给他一种儒生的印象,所以父亲的影响更偏向对他个人世界中整个大环境的氛围熏陶,做人的熏陶。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理论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是宏观性的,但是回到个人创作的时候又是很具体的,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从2006年开始,潘公凯《静水深流》大型巡回展陆续在各地举办,他尝试用改造以后的大笔大墨,既提升了视觉张力,又保留了传统笔墨的优势特色;在布局、章法的推敲安排上十分精谨巧妙,这种游走在有法与无法之间的尺度把握显示出画家对于画面整体的宏观统筹能力。潘公凯的作品都比较大,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像这种有张力的艺术处理方式是跟人类文化的进程有关;整个人类文化走向近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当中,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人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高扬,当下的中国画也应该画的比传统画更有力量、更有视觉张力。

2010年,潘公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装置作品展《错构与转念——穿越杜尚》,展览分为宇宙飞行器的装置,水墨荷塘系列,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览设计的部分碎片,以及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四部分,试图以观念艺术展的方式来解读艺术边界的问题对中国艺术乃至全球艺术发展的影响。

潘公凯:优秀绘画艺术没有国界,力主中西文化共同深入

对于中西方艺术中生活与艺术品的界限问题,潘公凯总结西方艺术是用常态的眼睛看非常态的生活,中国文脉的潜在逻辑是用非常态的眼睛看常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