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 當環境突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為自己估值?

【大白話】 當環境突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為自己估值?

前幾天,孟巖兄邀請來回答一個問題:如何進行職業規劃與估值?


這是一個好問題!可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搞投資的,不趕緊說兩支股票代碼,怎麼做起來職業規劃了呢?這事和投資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投資最重要的事,是你要有現金流和子彈,能持續不斷的打出去。巴菲特五十年來的傑出業績,最主要的貢獻來自於免費的無息槓桿-源源不斷的保險資金。因此,對普通人來講,有子彈,比打什麼,是你更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可持續的子彈,必然來自於你的職業的晉升和發展。這才是為何,我們會多次和大家分享,緊緊盯住你的球,打好你自己的比賽。

本期內容,大多數來自於我們研究經濟和企業競爭,從多學科中吸收的工具和模型。如果企業競爭都管用,那麼遷移到人生規劃,肯定也會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下面,就讓我們開始吧~

兩棵技能樹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個遊戲,那麼遊戲人物有兩個加點的技能樹:一棵技能樹叫做職業規劃;另一棵技能樹叫做資本配置,或者叫投資。只有點亮一棵技能樹,另一棵才會開啟。當你做出了正確的職業規劃,加點正確,那麼你會產出充沛的現金流,這些現金流會點亮第二棵技能樹:資本配置。當技能樹上的技能不斷解鎖被點亮,當你不斷上演出色表現,你就會成為自己人生的MVP。生活的秘訣,就在這兩棵技能樹,濃縮成一句話:左手做大現金流,右手轉投資本配置。


【大白話】 當環境突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為自己估值?


被動技能1:時間管理


職業規劃這棵科技樹點亮之後,大家都傾向於優先開啟"大招":先加馬上帶來強勁輸出、現金流充沛的技能點。但是,樹澤覺得第一個技能點,你應該先點擊一個被動技能:時間管理。


你應該聽過那個一萬小時定律,雖然它有很多不夠科學的瑕疵,但是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大家都認可。如果我們在一個方向上長期努力,大多數結果都不會太差,包括投資,道理亦然。可是,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呢?為什麼學了那麼多還是不管用?


答案是,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痛苦。

人們優先點亮的那些高輸出的大招,雖然現金流短期提高很快,但是它有負面效果:累積痛苦值。當痛苦值滿格,人物會受傷、技能被打斷,當輸出常常被迫中斷,那麼進二退一,遊戲進程你根本推不動。


心理學上早已經證明了,人心避害的力量遠遠大於趨利。心理學上有個著名實驗:損失1塊錢的痛苦大體需要賺2塊錢才能夠彌補,痛苦帶來的影響基本上是收益的2倍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經濟學偶爾會失靈,因為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真實情況是人們往往在追求痛苦最小化,並不完全是收益最大化。而且這一切在瞬間,以你覺察不到的潛意識方式迅速完成。


人這種生物潛意識中的深層動機,其實就是避免痛苦。從這個邏輯出發,你會發現,所有的時間管理的方法,根本都沒有觸達本質:是那件你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潛意識中讓你產生了痛苦

,為了逃離,哪怕是暫時的躲避,微博、短視頻、朋友圈、零食、咖啡、會後一根菸,正好提供了一個避風港。所以不能去怪是避風港的問題,而得找到是哪裡導致了暴風雨,如果不能消滅痛苦之源,僅僅管理時間是沒有用的。


從這個新角度去思考職業規劃,你會發現,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初心都不是賺錢,而是遵循了自己的興趣,這樣樂趣最大,痛苦最少,因此可以長期堅持。長期堅持的結果,是業務能力、是業界地位、是持續增長的現金流,這些其實都只是副產品,巴菲特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了這樣的一個前提認知,在職業規劃的起始點,如果你能找到一生要打的比賽,那麼你是幸福又幸運的。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麼幸運,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天賦點是什麼,也似乎對一切都有興趣、但似乎又不太有興趣。那到底怎麼辦呢?


如果不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情有興趣,不妨使用查理芒格的逆向思考的辦法:去考慮,什麼事情會讓你痛苦。在職業規劃之初,你一定要全力避免會讓你痛苦的事,無論它提供多麼高的短期回報,也無論它多麼的光彩照人。當你做到這一點,你就真正成功點亮了職業規劃這棵科技樹,最重要的被動技能:時間管理。

主動技能1:比較優勢

好了,職業規劃的科技樹,樹澤建議你第一個主動技能,點擊"比較優勢"。在經濟學中,最有用的知識全都寫在微觀經濟學中。而微觀經濟學中最有用的技能,就是比較優勢。到底什麼是比較優勢呢?它是說,同樣一件事,機會成本更低的那個人,更具有比較優勢。而機會成本是指,為了一件事,你所放棄掉的事情的價值。


舉例,某公司白領,月薪1萬6,每月工作160個小時(20*8),每小時平均賺100元。吃飯選擇叫外賣,他需要花費50元;如果他自己下廚做飯,自購食材便宜只要30元,但是買菜花了1小時,廚藝不精做飯又花了1小時,耽誤掉2個小時。如果用來上班,2小時賺200元,那麼他自己做飯的成本,其實並不是30元,而是230元,比叫外賣高了足足180元!


再舉個例子,小強喜歡健身,自己打掃房間只要半小時,而請阿姨打掃要1小時,如果說比較優勢是強調做擅長的事,那麼,小強應該自己打掃房間,對不對呢?我們推演一下,如果小強自己打掃,那麼他失去了半小時做健身私教的收入,而阿姨也賦閒在家,失去了保潔1小時的收入,兩人經濟情況都變差了!而如果兩個人都做自己擅長的事(定義為放棄代價最小),那麼大家的情況都比以前更好了。


簡單來講,就是說,我們應該去做自己放棄代價最小的事情,拿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和別人做交換,這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更好。


當比較優勢這個主動技能被點亮,你會發現,它有個特點:技能的冷卻時間越來越短,技能的施放速度越來越快,技能的法力消耗越來越少。你越熟練,它成本越低效率越高,這個打法和套路就越好用,手起刀落,你走哪,就是這一招!推薦普通人,每次升級都加這個技能點,

你就盯著它把它加滿,小無相功第九重,也是絕頂厲害的武功,不要嫌棄它看起來很簡單。


可是,當你加滿了"比較優勢"這個技能,一定有人會追求登頂,希望攀登奧林匹斯之巔,這個時候,你手上得有一兩個大招,於是,科技樹中出現了一個蓄力攻擊的主動技能:競爭優勢。

主動技能2:競爭優勢


說它是主動技能很好理解,而為什麼說它是蓄力攻擊?這是因為它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攢,才可以使用,它並不是一個實時技能。


舉個例子,荷蘭當年具備工業革命一切初始條件。市場?荷蘭有的是,它第一個完成大航海,最先開闢全球的通商貿易網絡;技術?有!荷蘭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世界領先;制度?有!股票就是荷蘭人發明的,荷蘭不僅有最先進的金融市場,在古代當年就開始使用金融的手段跨期交易,還有風險投資行業。資源?更是好的不得了,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和漁業,繁榮興旺,金幣的聲音叮噹作響。


可是,荷蘭就像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優秀物種,突然失去了進化能力,被定格在了工業革命之前的"小康"社會,也猶如瑪雅文明在歷史上突然興盛,又突然消失。


從這個角度看歷史,這星球上幾乎所有靠資源型產業立國的經濟體,都遭遇過經濟的轉型之痛和中等收入陷阱。除了荷蘭之外,還有當年靠棉花立國的印度。另外,最近原油暴跌,依賴石油資源的沙特、俄羅斯,依賴銅礦的智利,還有得天獨厚的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要什麼有什麼。這些上天饋贈的資源,似乎在經濟上,祝福都變成了一種詛咒。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就在於,今天的優勢≠明天的優勢。當年荷蘭發現,搞什麼金融搞什麼製造業,都不如我造船收網捕魚最快,捕魚立竿見影機會成本最低,比較優勢最大。但是它忽略了,

世界是在變化的,你依然還是很擅長捕魚,放棄代價最小,但是世界變了,世界不需要你很會捕魚,世界需要電子產業,世界需要互聯網,世界需要生物科技和抗病毒藥。所以,今天最擅長最有利的,不代表明天也一樣。


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引入一個全新維度:時間軸。也就是說,你不僅要做今天擅長的事,更要去做明天優勢更大,後天優勢更大,未來優勢更大的事,讓這件事成為你的優勢。如果你還能做到成本最低,同時對手還無可複製,那麼,你就真正點亮了科技樹上的皇冠技能:競爭優勢。

被動技能2:折現


想要理解時間軸,你需要點亮第二個被動技能:估值和折現。


舉例,選項一,每年賺10萬,十年一共賺100萬;選項二,每年都賺0元,十年後一筆賺100萬,你選哪一個?如果再給你一個選項三,每年都賺0元,十年後一筆賺1000萬,這回就好選了吧?


估值和折現,說的就是時間軸上的魔術,把未來的現金流,用你的回報率,折現到此刻的價值,就是估值。比如說,如果你主要是做銀行理財的,那麼你的回報率就是4%,那麼你明年的104元,用4%折回來,就是此刻的100元。如果你是投指數為主的,那麼你的折現率大概是10%,明年的110元,就相當於此刻的100元。


點亮這個簡單的被動技能,你就能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估值了,把自己未來20年的年現金流填入表格,就能估算出此刻的自己到底"值多少錢"。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從事的是風險較大,波動較高的職業,比如創業者、演員、遊戲策劃人、電影編劇,前面多年現金流都一般,但是最後一舉成功、一把憋個大招。需要提醒的是,這種波動較大的職業,你除了考慮收益,還要考慮概率,在給未來的大招收益打上適度折扣(*概率)之後,折現率也要有所調高,以對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補償,這樣,估出來的數字,可能更保守,但也更符合安全邊際的原則。


總的來說,普通人不大需要對自己估值,因為估值高或者估值低,人力資本又無法證券化進行交易。正確估值唯一的好處在於,可以減少對人生不確定性的焦慮和迷茫。如果你知道你最終將要抵達哪裡,那麼山高路遠、道路顛簸,那又何妨?


總結一下,人生這個遊戲,人物要想變厲害,首先要按正確的順序點亮科技樹。這一套加點攻略,樹澤就無保留分享給你,希望你能成為自己人生的MVP,一路向前,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