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回眸: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下)

导语:前文回顾环境史的基本情况及中国史学史的建立,本文则继续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环境史学研究。

1.90年代之前关于环境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学术届关于环境史的研究也多有涉猎。1981年6月,《史学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白寿彝主持拟定的《中国通史》导论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12个方面和346个问题,其中在第二方面提到了地理环境问题。这篇文章对中国历史学中的地理环境问题做了回顾与阐述。

白寿彝在书中首先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家关于地理志的一系列记载。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内容相当丰富,这些中国古代的地理志记述了全国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地域特点,山川地理形势,民风民情以及政治得失,是非常宝贵的地理志资料。


史学回眸: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下)

白寿彝


作者不仅注重梳理中国古代地理志材料,而且还介绍国外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关于地理环境的描述,如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当时受到中国整个学术界总体评价的影响,作者对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地理决定论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就孟德斯鸠的观点来说,他“没有较多的从物质生产方面来认识地理条件的作用,所以尽管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后世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即片面夸大地理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对黑格尔的看法也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书中认为黑格尔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寒带、温带、热带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是非常正确的。但书中既指出了黑格尔强调温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比寒带和热带更具有优越性的正确性,又指出了他把寒带和热带永远排除在世界历史运动之外的错误性。当然作者在书中也批驳了黑格尔时代普遍对东方具有偏见性和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作者全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地理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地理条件虽然是人力不能彻底改变的,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因地制宜的改造地理环境,发展生产和生活。


史学回眸: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下)

黑格尔


在第二部分,则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这五大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中国地理条件的概貌与特点;地理条件的复杂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理条件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民族及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虽然在90年代之前我国历史学界关于环境变迁研究的成果丰厚,在知识,方法和理论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累,但是归根结底,在90年代之前的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历史学者参与进来,可以说并不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被称为“自然科学导向的环境史”。在历史学界,却长期缺失环境史研究,历史学界更多的注重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对人类改变环境以及环境变迁的方面长期忽视,环境史的概念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2.90年代之后的环境史研究

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开始出现大量研究成果。学者包茂宏认为年轻一代的历史地理学者自觉吸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内容,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复旦大学的学者王建革关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和社会史研究的系列论文更多的采用了生态学而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与传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异其趣。王利华等学者还对90年代以后考古学、古生物学以及农牧林史学者的相关研究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张国旺、汪志国、高凯、陈新利等人的综述性文章也对中国近十多年的环境史研究在内容扩展与方法和思考角度上的革新作了说明。


史学回眸: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引进国外,尤其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成果。在面对外来环境史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将与环境史相关的本土学术资源相互结合,有意识的向环境史的方向加以整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都在引进国外环境史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陆学者以侯文蕙为代表,自80年代以来,她在翻译引进美国环境史研究成果方面成绩显著,可以说是我国环境史的拓荒者;台湾学者以刘翠溶为代表,她在1993年12月与伊懋可在香港共同举办了中国生态环境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后出版了中英文两种的会议论文集,这个论文集对促进海外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台湾学者曾华壁则侧重于对美国环境史的介绍,是台湾学界第一个真正评价和研究美国环境史的中国学者。

当今环境史研究的前沿可以用三个层面加以概括。第一个层面是环境演变的过程、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这个层面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检测,传统手段包括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自然体加载的环境信息。第二个层面则是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及其内在机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及其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环境因子和影响时效,社会经济结构与时空差异,这是环境史所面临的的巨大难题。最后则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态度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人类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认识环境,而且还会适应、影响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往往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尽量减小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对人类不利的影响。

3.蓑翁说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环境史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发展演变的规律,吸取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

2. 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 钞晓鸿:《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