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35毫米鏡頭在人文攝影中的應用(3)

在頭條可以看到很多剛入門的攝影愛好者。剛入門不是一個貶義詞,其實我經常會再次翻閱【紐約攝影教材】,這是一本教授攝影入門的書籍,然而我還是會經常拿起它。這本書告訴你,攝影是有原則的,遵循和打破原則都需要你對攝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閒著沒事,又找來薇薇安的片子,慢慢地欣賞。6X6的構圖,難度很大。或者說,非常大。基本上,能夠駕駁6X6的,都是高手。6X6+標頭的構圖,難度更大,但是,薇薇安做到了。做好了。要知道她是街拍,這個難度顯然大於風景拍攝。

街拍是用圖片講故事。它是利用人的視覺習慣,通過靜態畫面的展示,在讀者的心中完成作品。在中畫幅攝影中,6X6+標頭是很難用的,同比,在135幅面,35和50都很難用,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僅就人文攝影而言,35的難度要小於50,更小於28。50和28我會在有時間的時候寫。

前提再次重複,僅僅是就人文攝影而言。我們在這裡討論鏡頭,討論攝影的理解,都是在人文攝影這個區間內討論。我們所有的討論還有一個前提:不剪裁。

不剪裁的前提,是你需要對你的鏡頭,有深刻的理解。在前面的篇幅,我們著重講了距離感。對於定焦鏡頭來說,每一個焦段都有自己適用的距離。沒有哪一枚定焦鏡頭,適合所有題材,或者所有距離的拍攝。但這並非就是侷限性。

所謂侷限性,是你對攝影的理解,鏡頭的理解,焦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另外,我一直強調35毫米的拍攝距離,鏡頭標定的最近攝影距離到十米之間。這個距離是人文的距離,是35毫米專屬的人文距離。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之所以再次強調這個距離,是因為我認為,這個距離可以完整地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僅僅是我認為。還是那句話,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關於攝影的理解,是很唯心的表述,贊同與反對,都很正常。

我們強調距離,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構圖,能否包下你要講的故事,另一個是透視效果,不同的景深給人不同的感受。

能把構圖講清楚的人不多。不是說這些攝影家缺乏必要的常識,而是攝影的構圖,需要一圖一解,或者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構圖原則。常見九宮格,三分法,黃金分割,等等,所有這些方法,都要對應不同的畫面去理解。

那麼構圖真的沒有基本的法則可以依賴嗎?

當然是有的。這個基本的法則,叫做視覺習慣。

什麼是視覺習慣?從左往右看,從上往下看,對角線觀察時,從左上角往右下角看,都是人的視覺習慣。但有一些人,觀察四周環境的時候,是打破視覺習慣的。比如有的老刑偵,看人是從下往上看,從腳看起,最後看人臉。這個好處是,你一眼就能記住這個人的穿衣打扮。先從臉看起,往往會被人的面部特徵所吸引,從而忽視其他的細節。

學名叫什麼?應該是叫視覺跳躍原理。視覺跳躍原理對於攝影人來說是把雙刃劍,基於這個理論,我們經常會犯一些構圖常識錯誤。比如,人的腦袋後面長了一根樹杈,或者,畫面的某個角落多出些奇怪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採取PS大法,或者剪裁大法。但是,如果你能熟練掌握這個原理,你就會讓觀眾的注意力,首先定格在你想表述的主體之上。如果你的畫面主體是在畫面右邊的三分之一處,那麼,你得讓觀眾的目光迅速略過前面的三分之二,因為,人的視覺習慣是從左到右。如果觀眾的目光在前面停留的太久,你會得到這樣的評價:主體不突出。或者,主體太多,視覺分散。

注意,我們說的視覺習慣,是觀眾的視覺習慣,但千萬不能是一個合格攝影師的視覺習慣。一個合格的攝影師,不能只被需要拍攝的主體所吸引。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你至少要看看腦袋後面的樹杈,換一個角度再拍攝。

攝影師要養成上下,左右,四角的觀察習慣,或者說視覺習慣,並且一定要克服視覺跳躍的下意識。視覺跳躍,只能留給觀眾。

這也是決定性瞬間的難點。在那一個瞬間,攝影師不可能做到這麼細緻的觀察,只能是依靠直覺。當然,有很多決定性瞬間是採取陷阱拍攝的方式完成的,事先已經做好了構圖,設定好了景深,就等決定性的兔子蹦進來。這是一種拍攝方式。最難的,當然是瞬間的反應。這也是我們與大師的差距所在。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老老實實承認,在藝術領域的頂尖範疇,只有那麼一小撮人存在。你和大師之間的距離,或許差的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天賦。

有的人會想,如果我在那個時刻,在那個距離,正好拿起相機,我也能拍下。在我接觸的攝影人當中,這種人很多,甚至是主流思維習慣。

我一般會說,是的,你在你也行。我總不能說,你一輩子也站不到那個點上。

要想站到那個點上,真的不容易。我不願意說鏡頭後面那顆頭的話,因為你要有後面那顆頭,需要的條件太多了,對鏡頭焦段的理解,對距離內透視關係的理解,對大眾心理的理解,對視覺習慣的理解,對將要拍攝,或將要發生事件的電影腳本式技術分解與理解......說真的,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講,你能把一個焦段用明白,已經很不容易了。攝影入門很簡單,想往裡多走一步都很難。

有部關於攝影人故事的紀錄片,《地球之鹽》,推薦大家都看一看。

35毫米鏡頭,是相對容易敘述人文故事的鏡頭。這個小廣角在10米內的拍攝,很容易就包住整個故事框架,通過景深的選擇,可以誘導觀眾的視覺習慣。當你能夠熟練使用35毫米鏡頭時,你就會明白,這個焦段在人文攝影中,真是太好用了。簡單,方便,快捷。並且,能夠把故事背景交待給觀眾。我們前面說了,人文攝影是有背景的故事,沒有背景交待,那是純粹的人像攝影,或者某個貓啊狗啊的主體攝影。

說點題外話,可能前面已經說過了。那就再重複一遍。很多初學攝影的朋友,尋求一鏡走天下,他們最大的焦慮,是拍不到怎麼辦?24-70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不夠用的,因為24不夠廣,70不夠長......可是你搬個板凳坐下來想一想,這種顧慮是否多餘?我要告訴你的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焦段,或者說,適合的焦段,這也意味著,鏡頭的購入,不需要大而全。找到你習慣,或者喜歡的那個焦段,把這個焦段用好,才會拍出你自己的風格。另外,創作是一種主動精神,攝影不是撞大運,不用擔心撞不到怎麼辦,你要擔心的是,你用你習慣或喜歡的焦段,能不能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這才是一鏡走天下的真諦。一個35毫米鏡頭,一個50毫米鏡頭,或者一個85毫米鏡頭,足夠你走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