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的应用(3)

在头条可以看到很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刚入门不是一个贬义词,其实我经常会再次翻阅【纽约摄影教材】,这是一本教授摄影入门的书籍,然而我还是会经常拿起它。这本书告诉你,摄影是有原则的,遵循和打破原则都需要你对摄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闲着没事,又找来薇薇安的片子,慢慢地欣赏。6X6的构图,难度很大。或者说,非常大。基本上,能够驾驳6X6的,都是高手。6X6+标头的构图,难度更大,但是,薇薇安做到了。做好了。要知道她是街拍,这个难度显然大于风景拍摄。

街拍是用图片讲故事。它是利用人的视觉习惯,通过静态画面的展示,在读者的心中完成作品。在中画幅摄影中,6X6+标头是很难用的,同比,在135幅面,35和50都很难用,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仅就人文摄影而言,35的难度要小于50,更小于28。50和28我会在有时间的时候写。

前提再次重复,仅仅是就人文摄影而言。我们在这里讨论镜头,讨论摄影的理解,都是在人文摄影这个区间内讨论。我们所有的讨论还有一个前提:不剪裁。

不剪裁的前提,是你需要对你的镜头,有深刻的理解。在前面的篇幅,我们着重讲了距离感。对于定焦镜头来说,每一个焦段都有自己适用的距离。没有哪一枚定焦镜头,适合所有题材,或者所有距离的拍摄。但这并非就是局限性。

所谓局限性,是你对摄影的理解,镜头的理解,焦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另外,我一直强调35毫米的拍摄距离,镜头标定的最近摄影距离到十米之间。这个距离是人文的距离,是35毫米专属的人文距离。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之所以再次强调这个距离,是因为我认为,这个距离可以完整地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仅仅是我认为。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关于摄影的理解,是很唯心的表述,赞同与反对,都很正常。

我们强调距离,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构图,能否包下你要讲的故事,另一个是透视效果,不同的景深给人不同的感受。

能把构图讲清楚的人不多。不是说这些摄影家缺乏必要的常识,而是摄影的构图,需要一图一解,或者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构图原则。常见九宫格,三分法,黄金分割,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要对应不同的画面去理解。

那么构图真的没有基本的法则可以依赖吗?

当然是有的。这个基本的法则,叫做视觉习惯。

什么是视觉习惯?从左往右看,从上往下看,对角线观察时,从左上角往右下角看,都是人的视觉习惯。但有一些人,观察四周环境的时候,是打破视觉习惯的。比如有的老刑侦,看人是从下往上看,从脚看起,最后看人脸。这个好处是,你一眼就能记住这个人的穿衣打扮。先从脸看起,往往会被人的面部特征所吸引,从而忽视其他的细节。

学名叫什么?应该是叫视觉跳跃原理。视觉跳跃原理对于摄影人来说是把双刃剑,基于这个理论,我们经常会犯一些构图常识错误。比如,人的脑袋后面长了一根树杈,或者,画面的某个角落多出些奇怪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采取PS大法,或者剪裁大法。但是,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这个原理,你就会让观众的注意力,首先定格在你想表述的主体之上。如果你的画面主体是在画面右边的三分之一处,那么,你得让观众的目光迅速略过前面的三分之二,因为,人的视觉习惯是从左到右。如果观众的目光在前面停留的太久,你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主体不突出。或者,主体太多,视觉分散。

注意,我们说的视觉习惯,是观众的视觉习惯,但千万不能是一个合格摄影师的视觉习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不能只被需要拍摄的主体所吸引。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你至少要看看脑袋后面的树杈,换一个角度再拍摄。

摄影师要养成上下,左右,四角的观察习惯,或者说视觉习惯,并且一定要克服视觉跳跃的下意识。视觉跳跃,只能留给观众。

这也是决定性瞬间的难点。在那一个瞬间,摄影师不可能做到这么细致的观察,只能是依靠直觉。当然,有很多决定性瞬间是采取陷阱拍摄的方式完成的,事先已经做好了构图,设定好了景深,就等决定性的兔子蹦进来。这是一种拍摄方式。最难的,当然是瞬间的反应。这也是我们与大师的差距所在。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老老实实承认,在艺术领域的顶尖范畴,只有那么一小撮人存在。你和大师之间的距离,或许差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天赋。

有的人会想,如果我在那个时刻,在那个距离,正好拿起相机,我也能拍下。在我接触的摄影人当中,这种人很多,甚至是主流思维习惯。

我一般会说,是的,你在你也行。我总不能说,你一辈子也站不到那个点上。

要想站到那个点上,真的不容易。我不愿意说镜头后面那颗头的话,因为你要有后面那颗头,需要的条件太多了,对镜头焦段的理解,对距离内透视关系的理解,对大众心理的理解,对视觉习惯的理解,对将要拍摄,或将要发生事件的电影脚本式技术分解与理解......说真的,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讲,你能把一个焦段用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摄影入门很简单,想往里多走一步都很难。

有部关于摄影人故事的纪录片,《地球之盐》,推荐大家都看一看。

35毫米镜头,是相对容易叙述人文故事的镜头。这个小广角在10米内的拍摄,很容易就包住整个故事框架,通过景深的选择,可以诱导观众的视觉习惯。当你能够熟练使用35毫米镜头时,你就会明白,这个焦段在人文摄影中,真是太好用了。简单,方便,快捷。并且,能够把故事背景交待给观众。我们前面说了,人文摄影是有背景的故事,没有背景交待,那是纯粹的人像摄影,或者某个猫啊狗啊的主体摄影。

说点题外话,可能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就再重复一遍。很多初学摄影的朋友,寻求一镜走天下,他们最大的焦虑,是拍不到怎么办?24-70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够用的,因为24不够广,70不够长......可是你搬个板凳坐下来想一想,这种顾虑是否多余?我要告诉你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焦段,或者说,适合的焦段,这也意味着,镜头的购入,不需要大而全。找到你习惯,或者喜欢的那个焦段,把这个焦段用好,才会拍出你自己的风格。另外,创作是一种主动精神,摄影不是撞大运,不用担心撞不到怎么办,你要担心的是,你用你习惯或喜欢的焦段,能不能拍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才是一镜走天下的真谛。一个35毫米镜头,一个50毫米镜头,或者一个85毫米镜头,足够你走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