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又吼又叫,學會這樣去溝通,輕鬆教出好孩子

這幾天,家庭群裡消息不斷,滿屏都是對孩子的抱怨。


疫情期間,學校不開學,孩子在家上網課,這可苦了家長們。


“我被這孩子氣的血壓都高了”


“七七四十五,你說生氣不生氣”

翻開新聞,家長們哀嚎聲一片,江西撫州的一位女士陪讀女兒上網課,被氣的叫女兒“姐姐”。

孩子犯錯又吼又叫,學會這樣去溝通,輕鬆教出好孩子


網上有一個段子:


沒有輔導作業就沒有傷害,上一秒還父慈子孝,


一開始輔導作業,家裡就變得雞飛狗跳。


問父母“輔導作業”為何物,直教人,深夜尖叫到崩潰。


糾正錯誤心太累,百遍千遍教不會。


氣到心梗腦溢血,爸爸咆哮吼爆肺。


媽媽氣餒流眼淚,救心藥丸隨身帶。


多麼真實的寫照,在疫情期間,父母的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父母吼孩子,會解決問題嗎?你知道經常被吼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嗎?


首先,孩子的智力會下降,真得會變笨。


其次,孩子長大後,孩子的性格會形成兩種缺陷。一是會懦弱、沒有主見,二是會脾氣暴躁。脾氣暴躁是孩子在父母身上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我們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其實,孩子犯錯,家長不要又吼又叫,掌握有效的溝通方法才能解決問題,不妨試試這3點:


01

教育孩子時,音量要小


孩子犯錯時,我們往往認為訓斥孩子的聲音越大,孩子聽得越清楚,記得也越牢固。


其實不然。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者選擇了10名6到12歲的兒童,給他們播放一段媽媽大吼大叫的音頻,讓他們寫出聽到的內容,只有2名兒童寫對。


隨後,實驗者調低了音頻的分貝,這次,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寫對了。


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


音量越大,孩子的注意力越不集中;音量越小,孩子的注意力越集中。


很多的教育類書籍也都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時聲音越小,威力越大。


大吼大叫,除了給孩子帶來恐懼感和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之外,沒有其他好處。

孩子犯錯又吼又叫,學會這樣去溝通,輕鬆教出好孩子

父母和孩子


02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對孩子大吼大叫,是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家長,不只是在孩子的問題上會大吼大叫,在生活中遇到其他問題也會大吼大叫,因為這就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


羅伯.懷特說: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情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墨子說:


“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這說明孩子具有可塑性,並且極易受環境的影響。


什麼樣的父母,養育什麼樣的孩子。脾氣不好的父母,大概率會養出一個暴脾氣的孩子。


另外,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虐待。


教育界有句名言:“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情緒來的時候,要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不要壓抑。它會來,就會走。正視它、關注它。


情緒來的時候,及時疏導。可以去沒人的房間或地方靜一靜,或者講給自己信賴的人聽。


不發脾氣,換做溝通。直接告訴孩子,如果孩子這樣做,自己的感受,希望孩子怎麼做。


真誠的對待孩子,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孩子犯錯又吼又叫,學會這樣去溝通,輕鬆教出好孩子

隨拍


03

學會傾聽,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途徑是好好交談。


首先,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遇到哦問題時,和孩子共同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犯錯又吼又叫,學會這樣去溝通,輕鬆教出好孩子

老師讀一本書中夏公園的兒童

比如: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陌生字“馮”。


家長如果帶著情緒對孩子吼叫:“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字都不認識。”


孩子下次再遇到問題,就不敢問你了。


如果這是孩子第一次遇到生字,根據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下次他再遇到相同的問題就會感覺很難克服。


最糟糕的是,孩子很有可能會因此而討厭閱讀。


如果耐心傾聽,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會怎麼樣呢?


“在學校學過查字典嗎?”“學過”

“咱們一起試著查查字典吧。這個字的偏旁是什麼?”


孩子會說是兩個點,然後家長一步步引導孩子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這個字讀什麼。


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不但知道了“馮”字的讀音,還鞏固了部首查字法,以後再遇到相同的問題就能自己解決了。


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教育孩子也如此。


相信您每一次的管教,都來自愛和責任。


請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成長路上的困難;別和困難站在一起,打敗孩子。


作者介紹:番茄魚,教育從業者,寶媽,喜歡讀書、寫作,關心糧食和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