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4月,蓄谋已久的日本军队入侵朝鲜,揭开动荡东亚关系的七年战争,参与国家为明朝、朝鲜与日本三国。此场战役历时七年,日本第一次入侵为壬辰倭乱,第二次入侵为丁酉再乱,壬辰倭乱的战场多分布在朝鲜境内,朝鲜军队和明朝军队与日本军队之间展开的攻防战。据不完全统计,抗倭援朝期间战役总表显示共有105次之多,日军第一次入侵时,共有90场战役,第二次入侵朝鲜时共有15场战役。历时七年的战争总计有88场陆路战役、17场水路战役,虽然日军入侵朝鲜时是以水、陆两线同时并进,在战争初期,陆路上日军多获胜,然而在水路上则受到李舜臣领导的水师的打击。其中,明、鲜联军在此战役中第一次入侵合作共6场,第二次入侵合作共12场,其中陆路战役共15场,海路战役共3场。

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第一次平壤之战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廷以“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理由出兵援助朝鲜。6月17日派遣明朝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军进入朝鲜,得知平壤陷落后,两人随即退回义州。7月因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郝杰再遣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史儒率骑兵七千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

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对此记载:

礼曹判书尹根寿启曰:“……‘国王别遣两陪臣问安。’又告曰:‘小邦存亡在此一举。蒙天朝恩典,发送精锐兵马,一国君民可得存活,请行谢拜。’总兵曰:‘奉有明旨,恩出朝廷,我不当受谢。贵国乃礼义之邦,恭顺事大,出于至诚,若有患难,所当救援。况有天子明命,敢不尽心。但候旨动兵,迟延时月,我兵甲精利,又遣祖副将督兵,必得成功,保无虞也。’仍问兵马几何,总兵曰:‘已选精壮三千九百发送,兵马已预备者八万七千云。”

由上可知,朝鲜对于天朝上国派遣精锐大军援朝之恩典,十分感谢。7月17日,祖承训因为听信朝鲜错误情报,更深信明军能力,领明军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下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领骑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平壤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鸟铳伏击的对象,导致史儒战死,军溃逃亡。此次战役,辽东军仅三千人还,使明廷大为震动,而祖承训在战事失利后,传达给辽东情报是因为朝鲜兵阵前倒戈于日军,所以导致战役失败,这使朝鲜十分震惊,极力向明朝辩诬。此时已可见明朝与朝鲜双方在合作上因为战情所产生的摩擦,特别在战事失利时,两者间的隔阂尤为明显。

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第三次平壤之战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前往保、蓟、辽等处经略备战事宜。同年十月,李如松被任命为辽东、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明军以兵部员外郎刘黄裳、主事袁黄为赞画军务,率三营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及南将骆尚志、吴惟忠、王必迪等入朝作战。据统计,明军总兵力为34697名,号称四万大军。明军骑兵比重较大,步兵只占1/4,另外还有车兵。我认为这种兵种配备对于明军是不利的,因为朝鲜是多山多水田国家,倭寇擅长陆地步兵作战,而明军却不能发挥其固有优势,尤其火炮辍重受到地形影响较大。东征军步兵只有1/4多一点,用三万骑兵欲战胜将近十五万日本陆军,显然不妥。宋应昌也意识到这点,他认为“破倭利于步。”

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1月27日,李如松率大军渡江到达义州,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2月5日,李如松率部进驻朝鲜顺安县,进而开启平壤之战。平壤城易守难攻,地形险要。基于祖承训上次平壤之战的教训,李如松令明军采用“围三缺一”的方法,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日军节节败退后由小西行长率领残兵退守至汉城,但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杀死日军数百之人。此役明、鲜联军大胜利。据李肯翊《燃藜室记述》云:“巡边使李镒及别将金应瑞从含毯门入,及收兵,退屯城外。夜遁去,明朝使觉之,如松咎我军不警守,使贼遁去而不知。”可见李如松咎责朝鲜巡边使李镒未尽其责,致使日军逃遁。

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碧蹄馆之战

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骄傲自满欲乘胜追击日军,遣侦查骑兵数百查探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一月二十四日侦查先锋在碧蹄馆附近遭遇日军侦察队,一时之间,双方前锋交战互有伤亡。二十七日,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朝鲜人民所说弃王京撤退,于是便率领两千余辽东铁骑从开城疾速应援,日军将领立花宗茂领三千两百骑兵与之交战,随后日军四万军队应援,中日双方形势难分,且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水田不利于辽东骑兵行动。申炅《再造藩邦志》记载李如松“所领皆北骑,无火器,只持短剑,”于是明军且战且退,直至援军杨元的到来才得以退军。李如松经此战役后,因亲兵损失严重,加之粮草缺乏,明军南北兵矛盾日烈等原因,李如松此后便无意进取,先退开城,后又退往平壤。

此次战役,因中、日、韩三国史料记录不一,形成了历史上的大争议。然而不管战争记录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此战后,明军长驱之气势受阻,面对数倍之敌,李如松欲撤军平壤,另图良策。撤军不再进攻这也导致了朝鲜君臣的不满和非议。

日本第一次入侵明、鲜的军事合作

第四次庆州之战

明军于碧蹄馆役大败后,日军乘势进攻,庆州仅吴惟忠、骆尚志等与朝鲜诸将领兵屯守,日军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8月6日领兵数千犯庆州,明军大败而走,据《宣庙中兴志》载:“八月……诸将出战大败天兵,我军死者五百人,天将一人亦死之,贼乘胜逐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