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前言

公元8年,王莽篡權稱帝,建立了新莽王朝,這個新政權的建立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說並沒有一個質的變化。王莽建立新政權,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去擊潰當時已經出現的嚴重社會危機,相反他只不過是通過不流血的政變建立了新朝。

從這一點上來說,西漢末期那種嚴重的社會危機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還被王莽的新朝所接盤下來。

由此可見,當時封建王朝只不過是名號上的變化,對於封建社會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新朝建立之後,同樣面臨著西漢末期的嚴重社會危機,甚至相較於西漢末期更加嚴重,這對於王莽及其統治集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王莽對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但是終究以失敗而告終,不是說他的改革內容沒有可取之處,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局面非經過一場大戰而不能穩定。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綠林軍

農民起義在中國古代一直都非常具有影響力,儘管他們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是通過廣大農民對於愈漸腐朽的王朝晚期的封建社會的有力衝擊,可以使得當時社會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重新洗牌,而這種洗牌正是新的封建王朝得以建立的必要準備。

王莽的改革固然充滿想要緩和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決心,但是面對這樣已經無法通過改革手段才能穩定的社會,在具有變革意義的變法行動到最後都只能是無疾而終。王莽改革就是這樣的情況,改革沒有成效,只能夠尋找對外戰爭來轉移人民視線,不斷髮動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這使得本來已經接近崩潰的新莽政權逐漸走到了生命盡頭,在以綠林、赤眉為首的農民大起義中新莽王朝滅亡了。

《漢書》載:"盜賊解,輒復合。問其故,皆曰愁法禁煩苛,不得舉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為盜賊。"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赤眉軍作戰

綠林、赤眉起義,吹響推翻王莽統治的號角

王莽執政後期,對外大肆征伐,給封建王朝帶來了巨大壓力,徵發廣大勞動人民參軍進行對外戰爭,土地兼併現象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無數自耕農失去自己的土地,轉化為流民,國家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越來越困苦,社會矛盾不斷加深,最終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新莽王朝的統治。農民起義軍的浪潮以綠林、赤眉軍起義最為代表性,並且對新莽王朝造成了致命衝擊。

公元17年,這是王莽稱帝的第九個年頭,在今天的湖北地區率先爆發了綠林起義,這次起義雖然表面上看來是由於當地饑荒導致的,但是本質上來說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首先湖北地區是前幾年王莽平定巴蜀叛亂的重要基地,王莽在湖北地區徵發了大量的青壯年參軍前往巴蜀平叛。另外該地區自耕農的土地已經被豪強地主兼併的差不多了,大部分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打擊地方豪強

在這種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壓迫下,湖北地區人民率先發動了起義。王匡、王鳳兄弟帶領著幾百人在綠林好漢揭竿而起,響應的百姓數以千計,很快他們就以綠林山為中心形成了一股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軍隊伍,歷史稱之為綠林起義。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名號很快就傳了出去,勢力發展非常快,幾天時間就已經擁有了一支多大數千人的起義軍隊伍。

《後漢書》載:"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擊之。崇等欲戰,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大破丹、匡軍,追至無鹽,廉丹戰死,王匡走。"

公元22年,樊崇帶著僅僅百餘名農民就在山東呂縣宣佈起義。山東也是受到戰亂和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王莽遠征高句麗的時候,就從山東征調了大量勞動力,徹底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樊崇率領的一百多人以泰山為鬥爭中心,向四周擴散,主要在黃河流域活動,勢力也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數萬之眾。起義軍以赤色眉為信,號稱赤眉軍。

綠林、赤眉軍與王莽的鬥爭以及新莽王朝的滅亡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之後,由於起義軍規模的限制,大都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活動,赤眉軍由於活動的範圍較廣,因此勢力也發展的最快,逐漸引發了王莽的重視。公元22年4月,王莽直接派出自己的親信大將王匡臨時組建了10萬軍隊前來鎮壓赤眉起義,但是最終被赤眉軍大敗,落荒而逃,王匡被迫逃亡長安覆命。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王匡

綠林軍的這次大勝,展示出了廣大農民反抗新莽王朝的決心以及新莽王朝軍隊的腐朽、無能,這次勝利鼓舞了天下農民的信心,此後在北方地區又相繼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起義軍人數最多達到了百萬之眾。這些起義軍打擊地方豪強地主,自行分配土地,新莽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當中了。公元22年,也就是王莽和赤眉軍大戰的同時,綠林軍已經將勢力發展到了北方地區。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農民起義圖

綠林軍也和王莽官軍展開大規模交戰,一時發展到了數十萬之眾,名噪一時。王莽看到起義軍勢如破竹,自己的王朝搖搖欲墜,試圖進行殊死一搏。他命王尋、王邑從各地州縣調集40萬大軍,向河南昆陽進軍,這次鎮壓綠林軍,王莽勢在必得,當圍困昆陽城之時,官軍認為綠林軍敗局已定,但是劉秀此時卻率領僅3000輕騎殺入了官軍隊伍。

一時間昆陽城裡應外合,將王尋、王邑的數十萬大軍殺得片甲不留,王尋被殺,王邑等主帥全部潛水逃走,不知生死。這場戰役已經摧毀了王莽的主力部隊,新莽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僅僅5個月之後,綠林軍向新莽王朝發動了強大攻勢,公元23年10月1日,綠林軍攻入長安城,10月3日王莽被迫自殺,新莽王朝覆滅。

《後漢書》載:"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埶,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裡閒。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昆陽保衛戰

綠林、赤眉的火拼以及農民起義的失敗

綠林軍在公元23年2月,就扶持原來的漢室宗親劉玄稱帝,名義上是綠林軍的最高領導者,實際負責人還是王匡、王鳳等起義初期的幾位骨幹。扶持劉玄稱帝主要就是為了能夠獲得最大的輿論支持,廣大人民對於一百年來的西漢還是有感情的,並且大量的西漢劉氏宗親也一直對王莽篡奪帝位的行為非常不滿,能夠招徠這些宗親的勢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向南陽劉氏宗親的封建地主劉秀雖然在當時勢力已經衰落的十分嚴重,但是他有著宗親這個頭銜,自然在當地就有著崇高的威望和強大的號召力。隨後劉秀將周邊各縣的豪強地主拉攏起來,加入了由宗親劉玄領導的綠林軍。在推翻王莽政權之後,劉玄遷都長安,他本人不思進取,每天飲酒作樂,不理正事,十分昏庸。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劉玄

赤眉軍在聽聞綠林滅亡王莽政權之後,領導人樊崇曾經親自拜訪更始帝劉玄,請求合作,但是卻遭到劉玄的蔑視,甚至還聲言要赤眉軍歸順,否則將採取武力鎮壓。這種態度引發了赤眉軍的極為不滿,隨後赤眉軍開始向綠林軍進攻,綠林軍連連敗退,赤眉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30萬。此時樊崇也效仿當初綠林軍的行為,扶持了一名年僅15歲的牧童劉盆子稱帝,號稱為西漢劉氏後裔。

隨後赤眉軍繼續向長安進發,一路勢如破竹,綠林軍中的王匡等人相繼投降,公元25年9月,綠林軍在長安只不過兩年時間,就被赤眉軍消滅,劉玄最終被絞死。隨後赤眉軍本想在長安大有作為卻遭遇了封建豪強地主的抵制,不得不退出長安,最終被從綠林軍分離出來的劉秀、馮異等地主領導的軍隊消滅。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農民起義逐漸被平定了。

《後漢書》載:"安等戰疲還營,見旗幟皆白,大驚亂走,死者十餘萬,逄安與數千人脫歸長安。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

“綠林好漢、赤眉起義”,推翻新莽王朝的起義軍,緣何接連敗落?

劉秀

評價

新莽王朝在接受了西漢末期的爛攤子之後,始終沒能夠有所作為,儘管王莽通過所謂的改革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在當時的現實社會中推行卻是另外一種情況。王莽本人的美好幻想最終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當中,他本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最終將本來就已經十分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徹底激化。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全國各地爆發起來,綠林、赤眉起義成為了廣大農民聯合起來反抗腐朽無能封建王朝的典型範例,他們起義的地方都是受到新莽王朝剝削最為嚴重的地區。赤眉軍發起于山東,山東這個地區歷來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社會矛盾最容易激化的地區,隋朝時期的農民大起義就是在山東大規模爆發的。

綠林、赤眉起義相較於陳勝、吳廣起義來說還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因為前者懂得利用廣大百姓的心理來進行輿論宣傳,而不是靠陳勝、吳廣那種虛無縹緲的魚腹丹書、篝火狐鳴來吸引民眾加入。可以說綠林、赤眉起義更加貼合社會實際,更加符合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最終能夠成功推翻新莽王朝。

但是新莽王朝被推翻後,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則又爆發出來了,尤其是綠林軍進駐長安之後覺得已經無事可做,天下太平了,這就凸顯了農民在古代缺乏成為一個王朝統治者的能力,綠林軍沒有鞏固成果,反而和赤眉軍進行火併,最終弄了個兩敗俱傷。最後還是被封建地主劉秀撿了個大便宜,建立了東漢王朝。

參考文獻:《後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