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家長如何更好的溝通與協作,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老師與家長如何更好的溝通與協作,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無論是在校的老師,還是培訓機構的老師,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優秀,但是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不能只依賴老師,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協作,這就避免不了要跟家長進行一系列的溝通,所以跟家長的溝通,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和家長溝通的原則

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是經常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且在溝通過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原則:

1.禁止“告狀”式的談話方法

在某些地方的學生中曾流行過這樣的順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到我家。先抽菸、後喝茶,老師走了我捱打。”它形象地反映了老師的家訪多是以“告狀”形式進行的。如果老師抱著“告狀”的心理去與家長溝通,就會讓家長誤認為老師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自己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在班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產生牴觸情緒。

老師與家長如何更好的溝通與協作,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2.反映學生問題全在客觀

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要把談話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要講究策略性和藝術性。要讓家長相信我們,尊重並聽取我們的意見,同時也能感到教師是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又可以感到老師比他們更深入地瞭解孩子。同時,要抓住時機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以請教的態度耐心地聽取家長的意見,使家長產生信任感,從而樂意與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具體的步驟是:

(1)彙報學生近來的發展情況(進步與問題所在);

(2)瞭解學生在家情況及家長的教育方法,找出問題的原因;

(3)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家長需要配合做的事。

這三個步驟的良好運用,就為我們更好地和家長溝通開了一個好頭。

老師與家長如何更好的溝通與協作,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二)和家長溝通的技巧

班主任和家長進行溝通,應掌握恰當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1.給家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

3.巧妙接待不同類型的家長

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光要做到傳道受業解惑,而且還要掌握一定的和家長溝通的技巧,不要讓家長對我們產生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