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死了也要埋在地下的,那你要不要来陪?从死亡教育认识生命

“爸爸死了也要埋在地下的,那你要不要来陪?”
这是乐嘉与女儿关于死亡的对话,当时在微博上一发,引来网友们议论,都说这是残忍的心灵‘虐待’,对孩子来说未免太恐怖。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是个禁忌的话题。为了回避“死”这个字眼,古人们发明了很多代替说法,比如,皇帝死是崩,王侯死是薨,百姓死是卒,民间说法是“老了,走了”,文雅说法是“作古了,驾鹤了”,等等。


《西藏生死书》写道: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白岩松在‘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专题圆桌会上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是的,在我们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爸爸死了也要埋在地下的,那你要不要来陪?从死亡教育认识生命


当家里有人去逝,我们通常会和孩子说:“他出门远行了;说他去了天堂;说他睡着了”。父母也在逃避这个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是什么?


百万粉丝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大J,在她的书《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分享了在一家纽约幼儿园的课外班做家长志愿助教的经历。


班里养了两条金鱼,快到冬天时,金鱼死了,班主任花了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们给两条金鱼办了场“葬礼”。在这之前,她还和孩子们进行了关于“死亡”的讨论,解答孩子们各种提问,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最后,她带着孩子们把金鱼放进一个纸盒,埋在幼儿园的一棵树下。孩子们围着那棵树,认真地对两条金鱼说:“再见,谢谢陪伴我们,我们会想念你们的。”
之后的两周,他们还做了本纪念金鱼的画册,老师把每个孩子想说的话写在书里,旁边还贴了金鱼的照片以及孩子们喜欢的贴纸。


从这位班主任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她是怎样向孩子解释死亡的:


1、班主任而和孩子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

不逃避“死亡”的话题,反而与孩子讨论,让孩子直面“死亡”。


2、解答孩子们各种提问,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孩子对死亡的概念模糊,放开让孩子自由提问,就能得到死亡的正确认识。面对死亡,孩子可能会有负面的情绪,或是害怕,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3、给金鱼办了场“葬礼”,让孩子和金鱼说再见;

说再见,让孩子知道“死亡”不是终结,只要还有爱,就没有遗憾。


5、做纪念金鱼的画册。

制作画册,让孩子知道:我们所爱的人离开之后深深地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何等地美好。

爸爸死了也要埋在地下的,那你要不要来陪?从死亡教育认识生命

法国哲学家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古罗马作家朱维诺(Jurena)说:“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


正确认识死亡能使孩子对生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长大之后正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打下基础。
死亡教育,每个父母都不应该忽视。这个关于生命至关重要的环节,您有责任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正视自然规律,是他们的权利。同时,死亡教育并不只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每一个没有机会好好告别的大人们。


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美】巴斯卡利亚)写道:
我们死了到什么地方呢?
谁也说不准。这是一个大秘密!


这都是怎么回事呢?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嘛生长在里呢?
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些还不够吗?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


热爱生命,就是热爱生命的每一个状态,
珍惜生命,就是珍惜组成生命的每一刻。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去爱、感受生命的宝贵与美好


爸爸死了也要埋在地下的,那你要不要来陪?从死亡教育认识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