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指數基金,能夠買到有潛力實力公司的好機會

每當說到投資或者理財的時候,你肯定會想到三個字:買股票。

的確,股票從長期來看是增長最好的一種資產,而且過去二十年,市場上的確誕生了一批創造了巨大價值的好公司。你身邊肯定也有人因為買了騰訊、茅臺、格力、亞馬遜、蘋果的股票賺了錢。但是,你肯定也見過買股票賠了不少錢的人。

乾貨分享:指數基金,能夠買到有潛力實力公司的好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應不應該買股票呢?

我可以先告訴你我的答案:作為一名普通投資者,想要靠購買個股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因為選中好股票實在是太難了,絕大多數人都大大低估了買到一隻好股票的難度。我們這一講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1

以前我們說“買股票難”,往往說的是:金融知識很複雜、市場漲跌沒規律、分析公司股票需要專業能力等等。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如果我們從宏觀的、全局的視角來看買股票這件事的話,你會發現它的難點是在更高的維度上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來舉個例子。

當我們說買股票的時候,自然說的是買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提到上市公司,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大公司、好公司、優秀的公司才能上市。但是我要告訴你:

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實都是非常糟糕的公司。當你買股票的時候,買到爛公司的概率比買到好公司的概率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這個觀點和我們的常識可能有點不符。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我們用代表美國股市的最常用的指數,標普500指數。這個指 數基本涵蓋了美國最大、最好、最有代表性的500家公司。

乾貨分享:指數基金,能夠買到有潛力實力公司的好機會

那這些公司的質量怎麼樣呢?有學者統計了從1957年到1998年之間,超過四十年裡標普500指數的變化。結果是這樣的:

1957年標普500指數囊括的500家公司裡,在四十年之後,只有74家還存在於指數中;

其他的426家公司,一小部分被兼併收購,大部分要麼倒閉,要麼市值衰退極大,已經夠不上“前500”的標準了;

哪怕是當時全美排名前500的公司,經過時間的篩選,真正能穩定發展的也只有15%;

這74家公司是在指數里存活下來了,但裡面只有12家的投資回報是超過整個指數的。

如果你在1957年的時候,想買點好股票,給幾十年後的自己存點退休金,除非你是股神,能不斷地買入有潛力的公司,賣出已經不行的公司,否則你能押中超過市場平均回報的公司的概率只有區區的2.4%。

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研究的範圍從美國前500家公司擴充到整個股市的範圍,你會發現結論是一樣的。

有研究顯示,從1926年到2015年,美國一共上市了超過25000家公司,但到2015年末,就只有四五千家左右還活著,超過80%的上市公司都已經銷聲匿跡了。這些公司別說為你提供回報了,簡直就是實打實的價值毀滅者。

所以我剛才說,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實都是非常糟糕的公司,道理就在這兒。

2

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想,從兩萬多家甚至五百家公司裡挑出來好的可能是有點難。既然好公司少,我就挑那些有名氣的、規模大的明星公司不就行了麼?但可惜,我要告訴你的是,投資那些看起來風頭正勁的大公司,虧損的可能性更大。熟悉商業的同學應該聽過一本管理學的經典著作,叫做《基業長青》。這本書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和傑裡·波勒斯在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長達6年的項目,研究了幾百家公司,最後選出了18家被他們認為是“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總結出來一個企業要想保持長時間的競爭力,最應該具備的素質有哪些。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就引起了很熱烈的反響,直到現在也是一本經典。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研究結束5年之後,被這本書定義成“高瞻遠矚型”的公司裡,已經有一半以上跑輸標普500指數了。別忘了,當初作者的篩選標準,可是之前幾十年裡市場平均水平10倍以上的公司,是最耀眼的明星公司,比如諾基亞、思科、愛立信、西門子、戴姆勒、ABB……大家也是瘋狂追買它們的股票的,就像我們現在追捧阿里巴巴、蘋果、亞馬遜一樣。

說到這你可能會想:是的,選出好股票是很難,但是也有成功的啊。巴菲特這樣的就不說了,連我的同事或者鄰居也有買股票賺錢了的啊?是的,我當然知道這世界上有買股票賺到錢的人,但其中的路途可能比你想象的驚險得多。

我們就拿公認的偉大公司亞馬遜來舉例。亞馬遜是1997年上市的,上市價格是2美元左右(注:按照拆股之後計算),而到了2018年,它的最高股價超過2000美元以上,漲幅是恐怖的1000倍。你可能會想,當初買這隻股票一定都發財了。

但如果你看過亞馬遜的股價走勢圖,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乾貨分享:指數基金,能夠買到有潛力實力公司的好機會

亞馬孫自上市以來股價走勢

乾貨分享:指數基金,能夠買到有潛力實力公司的好機會

亞馬孫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股價走勢(局部)

在圖裡你可以看到:

首先,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亞馬遜的股價曾經從300多美元的高點,跌到5美元,這種超過99%的跌幅,你覺得有多少人可以有能力扛過去;或者,有人可能在2003年左右花55美元買了亞馬遜,那麼5年之後的2008年,股災發生之前,亞馬遜的價位是多少呢?大概是60美元。五年你的投資也就漲了百分之十,這個回報是非常平庸的,而且一般人有沒有耐心等待五年,也很難說。實際上,直到2015年左右,整個市場才開始慢慢讀懂亞馬遜,發現這是一家無比強大的公司,於是亞馬遜的股價在三年裡從300美元左右直衝到2000美元,但這時候距離它的上市已經有18年了。

所以即使我們真的挑中了一個時代的偉大公司,能靠買它的股票賺到錢的路程也是非常兇險和漫長的。

3

那這時候你可能會想,既然買股票這麼難、這麼兇險,是不是我們就不能碰了?當然不是。我知道,你在很多理財文章和書籍裡都聽過“指數基金”這個東西,所謂的股票指數基金,說的就是一個購買一籃子公司股票的基金,比如剛才我們說的標普500指數就有對應的基金,還有我們國家的滬深300指數基金等等。通過購買指數基金,你就相當於購買了很多家公司的股票,同樣能分享這些公司成長的收益。

不過我在這裡要修正一個觀念。

很多人提到指數基金的時候,都會把它形容成一種相對保守、安全、弱勢的投資方法,因為它不刻意選擇股票,而是把大部分市場買下來,保證自己獲得平均收益。但這個說法我覺得也是不準確的。核心原因就是,很多人不知道,一個股票指數的增長,往往是少量明星公司帶動的。比如拿香港的恆生指數來說,從2008年6月10號到2018年6月10號,恆生指數的市值從11萬億港幣漲到了20萬億港幣左右,漲了9萬億,而這9萬億裡,有接近4萬億,也就是40%多的比例,都來自於一家公司——騰訊。

實際上,美國的情況也是一樣。著名的金融學者威廉·伯恩斯坦就統計過,美國股市從 1926 年以來所有的投資回報,都來自於表現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這些股票的數量僅佔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4%。

4%的公司提供了100%的回報,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我們如果去買指數基金,其實不是一種被動的投資,更像是主動地讓自己能押中這些帶來回報的好公司。非常有能力的同學當然可以認為自己能夠買中那4%,並且能扛過持有這些公司股票艱難的旅程,但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投資的時候遠離個股,分散性地投資指數,其實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