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孩子成龙还是成虫?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种角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成了很多父母心中最大的梦想,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拼命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身为父母,到底该实施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助推孩子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傅雷:孩子成龙还是成虫?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种角色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集,从1954年至1966年,正是傅雷夫妇一封封饱含关心和温暖的信引导傅聪从一个毛头小子蜕变为一个成熟稳重的青年,成长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杰出音乐家。

世上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爱对孩子成长最有利却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清楚明了。

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美术评论家,敬业又忙碌的他从没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他在傅聪成长过程中担任了父亲、老师和朋友三重角色。可以说,傅聪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与他父亲的科学教育是分不开的。

01 设身处地的父爱

傅聪去波兰学习弹钢琴后,身在上海的傅雷因为不能见到孩子,就通过书信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同时结合傅聪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傅聪感到,虽离家万里,却丝毫不觉得迷茫和孤单。

傅雷:孩子成龙还是成虫?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种角色

当傅聪在国际乐坛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时,傅雷很为孩子自豪,但又担心傅聪因此产生自满情绪,就在信中嘱托傅聪:“人生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观察傅聪平时回到家脱衣时经常脱了大衣却忘了脱围巾,手经常插在上衣口袋里,用餐时两手不拿刀叉时习惯放在腿或膝盖上,虽然这些习惯在国内可能算不得不礼貌,但是出国留学过的傅雷,深知在国外,若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就会让人感到不礼貌、不文雅,因此专门在信中告知傅雷要及时改正。

傅聪有一次回家探亲,初见表妹弹琴,就毫不客气地直接说她弹得什么都不是,表妹看很晚了傅聪还在练琴劝他早点休息,明天再练,傅聪却怼她说:“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

傅雷当面并没有批评傅聪,而是通过书信告诉傅聪,自己也存在这些毛病,愿和儿子一同改正,不做无意间无心伤害别人的事,以防被别人误以为是自己太骄傲了。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指出:“不要当众管教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尴尬或受到羞辱。这些强烈的情绪可以压过他们的专注力,从而忽视你要教导他们的内容。”

傅雷不当着外人面批评傅聪,而且还通过自己观察和自身经验对应指出傅聪身上存在的问题,这种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怎能不让傅聪心服口服地接纳并改正呢?

相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根本不顾及孩子面子,如果孩子敢对亲戚说话不礼貌,都是直接批评:“你看你,说话没大没小,我平时都怎么教你的?”更不会像傅雷一样把自己和孩子一碗水端平,让孩子和自己一同改正缺点。

02 像拐杖一般的恩师

傅雷曾把自己比作儿子傅聪的一根拐杖,无论傅聪走到哪里,傅雷都愿意倾尽所能为傅雷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点迷津。

傅雷:孩子成龙还是成虫?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种角色

傅聪学习弹肖邦的钢琴曲,傅雷就会把与肖邦有关的文稿或者同一时代的音乐发展背景文字统统翻译出来寄给傅聪看,无论是傅聪学习哪一个外国钢琴大师的作品,傅雷都会不厌其烦地做着相同的准备工作。

为了锻炼傅聪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傅雷还鼓励傅聪把对自己所弹钢琴作品的感受、演奏后观众的评价等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寄给他,他也把自己的看法付诸笔端再寄回傅聪,通过父子俩一来一回对音乐的探讨,既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提升了傅聪的钢琴弹奏技艺。

《卡尔·威特》教育全书中,描述了老卡尔·威特14岁以前对儿子小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书中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不是老卡尔·威特本身就是博学多才的人,他又怎能寓教于乐,在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教会他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还能熟练运用德语、英语和法语等6种语言。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又卓有成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知识渊博同时又会教育孩子的父亲。

为了鼓励傅聪形成自己独特的钢琴弹奏技艺,傅雷还把自己的哲学知识运用起来给傅聪提出了艺术提升的三阶段理论,即先要从对某一钢琴大师作品欣赏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认识作品背后特质的理性阶段,再从这一理性阶段上升到和原作者一起同悲喜的心灵体会阶段,才能把一首曲子弹得出神入化,生动又富有个人情感。

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看见名家的作品很欣赏,但是仅限于过过眼瘾,究竟作品好在什么地方,自己有哪些地方可借鉴,往往不去深入考虑,导致读过许多书,却依然写不出满意的作品。

傅雷虽然不会弹钢琴,但是出于儿子成长的需要和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通过和儿子一起讨论和自己大量阅读和品鉴,形成了自己对钢琴演奏的独特见解,傅雷完全可以称得上傅聪的恩师。

03 无话不说的朋友

傅雷小时候对傅聪很严格,为了让傅聪学好弹钢琴,给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傅聪小时候除了接触音乐就是书籍,傅聪对傅雷小时候对自己的严苛很是不满,长大后还依然耿耿于怀。

虽然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确实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但是自古以来,我国世代兴旺的家族中家训大多以严著称,如:曾国藩家训中的治家格言: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盛言矣。

父母对孩子的严格多体现在为孩子定规矩和要求孩子严谨治学的角度,大家都知道钢琴大师朗朗也是在严父朗国任的魔鬼训练法下才得以迅速成名,

由于傅雷的言传身教,傅聪的性情和傅雷很像,长大后出国学习钢琴的傅聪很少能回家一次,偶有机会父子二人见面,总是促膝深谈,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傅雷:孩子成龙还是成虫?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种角色

正如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在给傅聪的书信中提到:“我更回想到五六、五七两年你回家的时期,没有一天不谈到深更半夜,当时我就觉得你爸爸早已把你当做朋友对待了。”

虽然傅聪在给父亲傅雷的回信中对于他的反复说教不太喜欢,但是傅聪也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让他不论是学弹钢琴还是婚姻生活中都少走了很多弯路。

傅雷告诉傅聪,选择伴侣时要考虑三个主要因素:是否善良、温厚和心胸开阔。要在婚后和妻子处成终身伴侣的关系,成为彼此的知己,相扶相携、相濡以沫,也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

傅雷虽身为父亲,从没觉得自己高儿子一等,事事都以商量和建议的口吻,生怕傅聪不能理解和接受。他还注意向自己的儿子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都说父爱如山,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爱既深沉内敛又奔放热烈,他巴不得自己能守在儿子身边,为孩子解除一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可怜天下父母心。

通过阅读《爱在最深切的关头》这本书,让我们在感受如大海般深邃的父爱的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借鉴到傅雷家书中蕴含的育儿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