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孩子成龍還是成蟲?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種角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成了很多父母心中最大的夢想,他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拼命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卻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身為父母,到底該實施怎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助推孩子更好地成長和成才。

傅雷:孩子成龍還是成蟲?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種角色

《愛在最深切的關頭》是傅雷夫婦寫給兒子傅聰的家書集,從1954年至1966年,正是傅雷夫婦一封封飽含關心和溫暖的信引導傅聰從一個毛頭小子蛻變為一個成熟穩重的青年,成長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傑出音樂家。

世上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愛對孩子成長最有利卻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清楚明瞭。

作者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和美術評論家,敬業又忙碌的他從沒疏忽對孩子的教育,他在傅聰成長過程中擔任了父親、老師和朋友三重角色。可以說,傅聰之所以能取得那麼輝煌的成就,與他父親的科學教育是分不開的。

01 設身處地的父愛

傅聰去波蘭學習彈鋼琴後,身在上海的傅雷因為不能見到孩子,就通過書信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愛,同時結合傅聰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設身處地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讓傅聰感到,雖離家萬里,卻絲毫不覺得迷茫和孤單。

傅雷:孩子成龍還是成蟲?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種角色

當傅聰在國際樂壇鋼琴大賽上獲得第三名時,傅雷很為孩子自豪,但又擔心傅聰因此產生自滿情緒,就在信中囑託傅聰:“人生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得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

觀察傅聰平時回到家脫衣時經常脫了大衣卻忘了脫圍巾,手經常插在上衣口袋裡,用餐時兩手不拿刀叉時習慣放在腿或膝蓋上,雖然這些習慣在國內可能算不得不禮貌,但是出國留學過的傅雷,深知在國外,若不改掉這些壞習慣就會讓人感到不禮貌、不文雅,因此專門在信中告知傅雷要及時改正。

傅聰有一次回家探親,初見表妹彈琴,就毫不客氣地直接說她彈得什麼都不是,表妹看很晚了傅聰還在練琴勸他早點休息,明天再練,傅聰卻懟她說:“像你那樣,我還會有成績嗎?”

傅雷當面並沒有批評傅聰,而是通過書信告訴傅聰,自己也存在這些毛病,願和兒子一同改正,不做無意間無心傷害別人的事,以防被別人誤以為是自己太驕傲了。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指出:“不要當眾管教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尷尬或受到羞辱。這些強烈的情緒可以壓過他們的專注力,從而忽視你要教導他們的內容。”

傅雷不當著外人面批評傅聰,而且還通過自己觀察和自身經驗對應指出傅聰身上存在的問題,這種實事求是,有理有據地說服教育,怎能不讓傅聰心服口服地接納並改正呢?

相反,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根本不顧及孩子面子,如果孩子敢對親戚說話不禮貌,都是直接批評:“你看你,說話沒大沒小,我平時都怎麼教你的?”更不會像傅雷一樣把自己和孩子一碗水端平,讓孩子和自己一同改正缺點。

02 像柺杖一般的恩師

傅雷曾把自己比作兒子傅聰的一根柺杖,無論傅聰走到哪裡,傅雷都願意傾盡所能為傅雷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指點迷津。

傅雷:孩子成龍還是成蟲?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種角色

傅聰學習彈肖邦的鋼琴曲,傅雷就會把與肖邦有關的文稿或者同一時代的音樂發展背景文字統統翻譯出來寄給傅聰看,無論是傅聰學習哪一個外國鋼琴大師的作品,傅雷都會不厭其煩地做著相同的準備工作。

為了鍛鍊傅聰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傅雷還鼓勵傅聰把對自己所彈鋼琴作品的感受、演奏後觀眾的評價等內容以書信的形式寄給他,他也把自己的看法付諸筆端再寄回傅聰,通過父子倆一來一回對音樂的探討,既增進了彼此的感情,也提升了傅聰的鋼琴彈奏技藝。

《卡爾·威特》教育全書中,描述了老卡爾·威特14歲以前對兒子小卡爾·威特的精心教育,書中闡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從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不是老卡爾·威特本身就是博學多才的人,他又怎能寓教於樂,在小卡爾·威特八九歲時,就教會他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和化學,還能熟練運用德語、英語和法語等6種語言。

由此可見,一個優秀又卓有成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知識淵博同時又會教育孩子的父親。

為了鼓勵傅聰形成自己獨特的鋼琴彈奏技藝,傅雷還把自己的哲學知識運用起來給傅聰提出了藝術提升的三階段理論,即先要從對某一鋼琴大師作品欣賞的感性認識階段上升到認識作品背後特質的理性階段,再從這一理性階段上升到和原作者一起同悲喜的心靈體會階段,才能把一首曲子彈得出神入化,生動又富有個人情感。

這個理論可以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看見名家的作品很欣賞,但是僅限於過過眼癮,究竟作品好在什麼地方,自己有哪些地方可借鑑,往往不去深入考慮,導致讀過許多書,卻依然寫不出滿意的作品。

傅雷雖然不會彈鋼琴,但是出於兒子成長的需要和自身對音樂的喜愛,通過和兒子一起討論和自己大量閱讀和品鑑,形成了自己對鋼琴演奏的獨特見解,傅雷完全可以稱得上傅聰的恩師。

03 無話不說的朋友

傅雷小時候對傅聰很嚴格,為了讓傅聰學好彈鋼琴,給他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傅聰小時候除了接觸音樂就是書籍,傅聰對傅雷小時候對自己的嚴苛很是不滿,長大後還依然耿耿於懷。

雖然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確實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但是自古以來,我國世代興旺的家族中家訓大多以嚴著稱,如:曾國藩家訓中的治家格言:治家貴嚴,嚴父常多孝子,不嚴則子弟之習氣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盛言矣。

父母對孩子的嚴格多體現在為孩子定規矩和要求孩子嚴謹治學的角度,大家都知道鋼琴大師朗朗也是在嚴父朗國任的魔鬼訓練法下才得以迅速成名,

由於傅雷的言傳身教,傅聰的性情和傅雷很像,長大後出國學習鋼琴的傅聰很少能回家一次,偶有機會父子二人見面,總是促膝深談,彷彿有說不完的話。

傅雷:孩子成龍還是成蟲?要看父母是否扮演好三種角色

正如傅聰的母親朱梅馥在給傅聰的書信中提到:“我更回想到五六、五七兩年你回家的時期,沒有一天不談到深更半夜,當時我就覺得你爸爸早已把你當做朋友對待了。”

雖然傅聰在給父親傅雷的回信中對於他的反覆說教不太喜歡,但是傅聰也不得不承認父親的每一句話都是肺腑之言,讓他不論是學彈鋼琴還是婚姻生活中都少走了很多彎路。

傅雷告訴傅聰,選擇伴侶時要考慮三個主要因素:是否善良、溫厚和心胸開闊。要在婚後和妻子處成終身伴侶的關係,成為彼此的知己,相扶相攜、相濡以沫,也只有平靜、含蓄、溫和的感情方能持久。

傅雷雖身為父親,從沒覺得自己高兒子一等,事事都以商量和建議的口吻,生怕傅聰不能理解和接受。他還注意向自己的兒子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

都說父愛如山,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既深沉內斂又奔放熱烈,他巴不得自己能守在兒子身邊,為孩子解除一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可憐天下父母心。

通過閱讀《愛在最深切的關頭》這本書,讓我們在感受如大海般深邃的父愛的同時,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借鑑到傅雷家書中蘊含的育兒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