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Thomas Stidham、鄧濤與周忠和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線報道了一件出自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研究者將其命名為乾旱臨夏鳥(Linxiavis inaqousus),意為“一種來自臨夏地區並且生活在乾旱環境下的鳥類”。這一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沙雞為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現生物種,儘管其名字聽起來與雞關係緊密,但事實卻與鴿類互為姐妹群,生活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最乾燥和最乾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乾旱帶)。這類主要以種子為食的鳥類具有一項獨特的適應乾旱地區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雞能夠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後飛回遠達十幾公里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雛鳥。

臨夏鳥生存的年代距今約六百萬年至九百萬年,當時青藏高原海拔持續快速上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的內陸地區氣候持續走向乾旱。這一化石發現於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了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

)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鑑於現生沙雞對乾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了乾旱且山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也乾旱,但該地區的其他化石顯示中新世當時的生態系統卻十分多樣。如果走在位於六、七百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的邊緣,那裡看起來或許就像是一部關於記錄非洲稀樹草原野生動物面貌的紀錄片,地平線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豬、羚羊、馬、鴕鳥、禿鷲、獵鷹這些耳熟能詳的動物的遠古親戚隨處可見,當然也包括臨夏鳥的身影。

此外,臨夏鳥的發現,填補了近2000萬年以來的沙雞化石記錄的空缺。而這一漫長的時間間隔,或許正是現生沙雞目所有成員演化和擴散的主要階段。

古鸟类化石揭示六百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干旱历史

Linxiavis inaquosus化石(左)與基於CT掃描數據的Linxiavis inaquosus彩色圖像(右)。比例尺:1 cm。CT數據可獲取於 http://www.admorph.org/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