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有一次我把我带孩子去同事家里玩,我和和同事聊一些日常,而我的孩子也和同事家的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场面和谐而又温馨,当动画片进入广告时间的时候。

这时我提议让孩子们一起下一盘五子棋,两个孩子也都展现出兴趣,随后一盘五子棋就在同事的家里展开了,随着黑子和白字在棋盘的下落,发现两个孩子把这场娱乐活动,看成了一局真真正正的比赛,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的孩子由于疏忽大意棋差一招,最终输掉了比赛。

同事家的孩子显得异常的兴奋,兴高采烈的要求再来一盘,但是我的孩子明显的兴趣不佳,气鼓鼓的说:“我再也不想玩这个破游戏了”并要求我不要再玩了,自己想要回家,我发现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而胜利的孩子有了胜利者效应。

这两种效应对于人们来说,会让获取一些成功的人变得更加成功,而失败的人讲变得更加失落,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都鼓励孩子,失败后继续坚持真的就能获得成就吗。

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倡挫折式的教育,但是细心观察,这些孩子失败之后,就像一些大姐在考取驾照失败之后,哪怕知道自己还能继续考试,但是也不愿意继续考试,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一、关于“胜利者效应”家长需要有哪些认识

这一理论是由我国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所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只颁发给亚洲科学家的IBRO-Kemali国际奖,“胜利者效应”也可以对我们教育孩子产生一些启发。

胡海岚教授做了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也是十分有趣,他把两只老鼠放到同一只玻璃管中,在狭窄的空间内,想要前进的老师就要把另一只老鼠逼退,两军交战勇者胜。

根据研究发现,成功逼退另一只老鼠的胜利者,脑部的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异常的活跃,这一部分导致老鼠情绪高昂,战意十足,于是实验人员故意刺激老鼠脑部这一部分,不出意料老鼠表现的更加勇猛,在每一次的对抗前进中,几乎每次都是获胜者。

实验人员还发现,在连续刺激老鼠脑部这部分而次以后,就算实验人员不进行刺激,老鼠也能表现的勇于挑战,换句话说就是老鼠有了之前成功的经验。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会使得老鼠更加容易成功,这些成功的经验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他总能成为管道的获胜者,科学人员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胜利者效应。我们从胜利者效应中有了哪些对于教育孩子的启发呢?

1、让孩子不怕失败,勇敢尝试。从胜利者效应中,孩子变得不再畏惧失败,更加愿意接受挑战,因为孩子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身份,在一次次挑战中,孩子变得突破自我,比原来的自己更加强大,坚持下去,孩子一定能有所成就。

2、孩子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孩子的自认为的胜利者"身份,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胜利者效应中有一部分是进行思维的干预,家长在孩子进入新环境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知道新环境的状况,这样孩子的焦虑感也就消失,孩子也就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3、给孩子提供成就感。

成就感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会使得更加愿意相信自己,完成挑战,增强孩子对于获胜的信念。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二、“习得性无助”告诉我们,失败导致更多失败

我们看到了胜利者效应是一种正面的循坏,那么习得性无助就是他的相反面,一种负向循环。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时候所提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他把狗关进一个特殊的笼子里,只要音乐响起,实验人员就开启开关让笼子导电,狗无法挣脱牢笼只能被电,在多次实验之后,狗已经不再挣扎着想挣脱牢笼,而是无奈的等待点击,甚至一响起音乐的时候,实验人员不放电,狗也有了被电的症状,塞利格曼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也是如此,根据哈佛大学对于美国创业者的调查表明,经过创业失败的人和第一次创业的人相比,并没有成功的优势,我们再看向我孩子下五子棋的故事。

孩子,因为第一次取得的失败,这种失败转化为对自己的怀疑,并不再愿意尝试自暴自弃。一直经历失败的孩子,就像那个被电击的狗一样,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不再愿意尝试,孩子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这种先入为主的自我认知,最终也真就导致孩子失败。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三.家长要如何利用“胜利者效应”

我们可以看出连续的失败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也知道了胜利者效应的正向循环,那么家长要如何利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也成为管道中那个所向披靡的老鼠?

1、家长要合理设置孩子的目标

家长是否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其实游戏中就蕴藏着胜利者效应,游戏中会设置出简单,容易和困难的游戏难度,以及游戏段位,让孩子游戏水平会匹配出相应的敌人,保证能拥有更多的胜利,激发孩子继续玩游戏,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游戏的模式,让孩子拥有胜利者效应。

首先家长在制定孩子目标的时候,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这样反而会拔苗助长,太高的目标让孩子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孩子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家长经常设立这样的目标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所以家长制定目标的时候要设立那些孩子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学会把庞大的目标进行一块块的分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完成目标,孩子积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喜悦,自然也就产生胜利者效应。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2. 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美国有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橄榄球教练名叫汤姆·兰德,在他的带领下“达拉斯牛仔队”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球队领先28年。

并且还赢得了两座超级碗冠军奖杯。他是运用了什么样神奇的手法呢?其实非常简单,教练会把球员的比赛进行复盘,让球员知道在比赛中自己有哪些比较亮眼的操作,明白自己的长处,并让球员反复练习得分动作,球员在一次次练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信,球技也更加出色,在球场的发挥自然也是十分优秀。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复盘,但是家长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告诉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较优秀,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并且帮助孩子梳理其中的要点,要求孩子对于这些好习惯进行强化,刺激孩子脑部,孩子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还在提倡挫折式教育?“胜利者效应”才会让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坏

3. 协助孩子体验成就感

孩子的成长是曲折的,成长的道路上也不可能真正的一帆风顺,孩子的成长总有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习得性无助告诉我们让孩子经历挫折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当孩子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帮助孩子一把

例如,当孩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虽然孩子在赛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还是输掉了比赛,我们需要不动声色的帮助孩子一把,让孩子度过经历失败的痛苦,需要轻推孩子一把,让孩子懂得失败中蕴含着的道理,失败代表着自己的不足,让孩子逐渐积累成功经验,重新建立自信。帮助孩子建立起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认为自己是胜利者,当孩子面对未知的事物,孩子也就不再想着逃避,而是拥有挑战的勇气。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要利用胜利者效应帮助孩子建起了自信心,和面对苦难的勇气,让孩子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开拓自己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