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悲哀:大學裡,是否真的不存在真摯的友情?

前段時間和表妹聊天,她正讀高三,跟我講起她的高中生活。

她們學校是每週日下午放假,有同學回家,但她一般呆在學校。雖說是放假時間,但學校有嚴格規定,校內玩手機還是嚴格制止的。

那天下午她偷偷借了個手機,和小夥伴一起躲到教學樓的最高層,蹲在高高的圍牆下追劇。因為走廊沒有支撐物,她被理所應當地安排在了中心位置,給兩個小夥伴當了兩集電視劇的“人肉支架”。期間她屢次說明自己舉得有點累,想輪換著來。她們卻以手機不是她們借的為由,心安理得地讓表妹繼續“工作”。結束的時候,表妹調侃說自己太累了站不起來,兩個姑娘直接無視了她。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同宿舍的人心安理得地把衛生推給她一個人,還在剛拖完的地上踩來踩去,任憑雪白的地板覆蓋上一層層黑色腳印。面對她的反抗,他們只說,只有你在意宿舍的衛生評比,我們都不在意,那就只好你自己做咯。

表妹跟我吐槽說,感覺一到高中,身邊的同學大都自私冷漠,好說話的她,經常成為班上人的欺負對象。

她說她很懷念初中時代那些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小夥伴。

現在身邊這些人,在她的定義裡一個也算不上朋友。

我一方面安慰她,跟她講所謂“人不能太善良”的道理。一方面又覺得細思極恐,至少一整個班上都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講話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寒心。

大學的友情,也有太多的浮於表面

我跟表妹講,現在你們還在高中階段,你發現的那些表現得如此自私和心胸狹窄的人,段位實在是太低了。

到了大學你會發現,身邊幾乎沒有可以讓你很討厭的人。每個人似乎都禮貌懂事,見面時總是笑臉相迎,他們不會傻到直接用言語得罪你,甚至表面上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讓每個人都喜歡。

但這種重重面具之下,卻讓人越來越看不清摸不透這個人的真實性格真實人品。如果說每個人都那麼善良樂於助人,那麼“壞人”這個詞條恐怕早就湮沒世間了吧。

所以,朋友圈裡好友千千萬萬,真正想找個人談心的時候卻往往覺得無處可尋。這大概是現在大學生的常態吧。

成年人的悲哀:大學裡,是否真的不存在真摯的友情?

我們一步步長大的過程中,到底丟了什麼?

高中班主任畢業的時候,曾送我們一句話:高中時候的友誼,絕對是這一輩子建立的最深厚的友誼。

我曾對這句話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然而輾轉大學兩年後,我卻發現這句話實在是真理。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自己的思緒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和朋友都曾感慨,隨著年齡的增長,肩上的擔子似乎也越來越重了。現在的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首先衡量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價值。沒有價值的事情,做不做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身邊人的警惕心也越來越重了,吐露心聲變成了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一方面是能獨立消化的情緒越來越多了,另一方面是對剛認識的人,彼此之間都保留著內心的防線。深入的內心交流少了,彼此的感情也就淺了。

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上大學前,我對這句話還只是一知半解。後來才發現,上了大學之後,每個人真的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就算是同宿舍同專業,我們也有很多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規劃和價值觀。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單槍匹馬地在戰鬥。

沒有人願意在路上浪費時間,那麼自然也就體會不到沿途風景的美麗之處。

成年人的悲哀:大學裡,是否真的不存在真摯的友情?

我們是在長大,但不代表就一定要失去童心。

其實說起大學裡沒有真摯的友情,不免太過籠統。

雖說大多數的友情都是浮於表面,雖說我們的戒備心越來越重。但其實小編覺得,我們是在長大,但並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擁有成年人的悲哀。

少點內心的戒備,多點真情的吐露,少點禮貌的客套,多點不拘小節,少點浮於表面的客套,多點真情實意的關心和幫助,少點沉浸在個人世界裡的封閉,多點聊天和交流。不開心了就翻臉,吵兩句再考慮和好,讓一切回到最原始最小孩兒的交流,未必不是可行的辦法。

我們是在長大,但不代表就一定要失去童心。

成年人的悲哀:大學裡,是否真的不存在真摯的友情?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所感悟,不妨在評論區和大家交流。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收藏。

我是源媛,一個天馬行空熱愛生活的女大學生。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