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大學生回老家後和村民們甚至父母用普通話交流,你怎麼看?

刺楸


對廣大農村畢業的大學生一個衷心的忠告:不論走多遠,不要忘了家鄉話,可能你認為家鄉話土,上不了檯面,但他確實是走出家鄉,走向全國和世界的所有年輕人和家鄉聯繫的最重要的途徑。把普通話和家鄉話能順利的切換才是高情商的表現。記得小時候,我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大哥出去參軍,三年後義務兵期滿,順利轉士官,回家探親的時候,說了一口不是特別標準的普通話,鄉親們到他家裡去看他,也是用普通話和鄉親們交流,當時大家都取笑他。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雲: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鄉音呀鄉音,用它吟一首: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回家不說家鄉話,無異於斷根之木吧。。

絮絮叨叨的孫悟空


小編首先要表達一個態度:“入鄉隨俗”是對家鄉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些地方的農村交通較為閉塞,與外界的交流也不多,又或是地域、民族色彩較為濃厚,有自己的方言,考出去的大學生們為了和同學們更好的交流,更快的融入新的環境,改說普通話很正常,因為這是對同學、對老師們的尊重,畢竟語言的發明就是為了更好的交流。但是一旦回到家鄉,還要刻意的用說普通話(語言的不同)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那就顯得非常的不恰當了,也十分的沒有禮貌!有些家裡的年長的爺爺奶奶甚至從小到大都沒學說過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和這樣的家人們說他們聽不懂的話,您認為合適嗎?

小編是出生土長的北方人,也承認北方的方言很有趣,也非常的有特色,但還好,因為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網上查到的普通話的定義)因為北方話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所以,小編說的就是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只不過是黑龍江鶴崗和遼寧瀋陽的細微差別。最近幾年(98年離開黑龍江來到瀋陽上大學)回黑龍江父母家,總會被家人們“嘲笑”:說話太垮!小編只是笑笑,“幸虧”沒留在大連,否則說“天黑”就只能是“天,mohemohe了”^_^,玩笑話,絕對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感嘆中國地域廣、歷史悠久,就連語言也是多種多樣、如此的變化萬千,博大精深啊!

厲害了,我大中國!


駿景農業


首先,對於我來說,在學校工作是普通話,回到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就家鄉話,回老家和父母聊天也是家鄉話,遇到熟人也是家鄉話;

其次,看看網友們的此事的看法:

1 出來二十多年了,回老家還是家鄉話,而且很溜。可以前一分鐘和兒子普通話,轉身繼續家鄉話聊天,這東西已經入了骨血了,不懂那些出來兩三年就不會說家鄉話的人;

2 反正我討厭那些出門幾年回家就洋不詳,土不土的人,還說不習慣家鄉話;

3 我覺得大家也太過分了吧,我現在就是不會說方言了,在家鄉還容易被當成外地的,還容易被小販宰,就因為以為我不是本市的,想鼓起勇氣說方言,發現人家壓根聽不懂,因為我的方言已經不標準了。而且我們那老年人都聽得懂普通話的,說裝逼的真的是太齷齪了。

4 一女孩去師範讀書,才去了三個月母親病重走了,回來用普通話哭喪,成了全村的笑柄;

5 這號人典型的裝逼,看到就噁心,我們村就有幾個這樣的人。我鄰居家的孩子出門幾個月,回到家以後就這個德行,最搞笑的是他父母看到兒子這樣還挺自豪,一家子真讓人無語;

6 我有兩個堂弟堂妹就這樣,出外打了幾年工回了,就一口的普通話——而且還是方言版的普通話。淪為村裡人的笑柄。

7 我不鄙視,卻也不喜。 但我知道,我的一個堂爺爺解放前去了臺灣,隔了幾十年回來後,人家依然一口我們家鄉話,雖然免不了帶了一點點不同的口音,但至少人家並沒有自己說國語、沒有說閩南語啊。 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遊戲大咖王


有些農村大學生回老家後和村民們甚至父母用普通話交流,你怎麼看?


這個在我們這邊叫做“打官腔”!

其實,說起來也不算什麼大事,身邊的人都是不同地方的,家鄉話難免會有所遺忘。


不過從這樣的情況來講,這樣的大學生肯定是不關心家裡的情況的。

否則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和老爸老媽嘮嗑幾句,怎麼都不會忘記。(雖然我也是這樣不關心家裡的情況。)

還有一些可能覺得自卑,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感覺自己的格調升高了。


其實啊,鄉音難改,如果真的關心,怎麼都不會忘記。

別說幾年,就算十年都不會忘。

現在又不是以前了,一個星期打個電話回家,我就不信你不會說了。


司暢Ailan


我來說說吧。

在上大學之前,我都是說家鄉話。即使是老師讓站起來唸課文,也是帶著家鄉味的普通話。

上大學以後,花了很長很長時間,才終於學會了說普通話。

ok,過程很感人。

由於學校離家遠,只有暑假寒假回去。

我第一學期寒假回家的時候,也是一時間切不過來家鄉話。

過年互相問候,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

我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都切不過來家鄉話!

不是不想說家鄉話,而是一時間變不過來!

據我所知,有個男同學上了一年大學,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說普通話,讓他變過來,他壓根變不過來。

so,不能怪他啊!!!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弟。

去外地上大學的第一年,回家全部普通話,我媽還笑話他連家鄉話都不會說了,普通話說的怪地道。

其實我很理解那種心情,變又變不過來。。。

後來我就能自由切換了,現在我弟也能自由切換了。

不要對大學生帶有色眼鏡,沒人嫌棄自己的村。

別多想啊。

——補充以下:

普通話:膝蓋。

家鄉話:閣勒敗子。

普通話:你有空嗎?

家鄉話:你dei【第三聲】閒嗎?

普通話:硬幣。

家鄉話:分殼。

普通話:你怎麼那麼慢?

家鄉話:你咋那麼肉呢?

普通話:你真有趣。

家鄉話:你真是味兒。

請你們仔細的讀一遍,就知道多麼拗口。。。一時間改不過來很正常。


每日好劇好時光


一直記得一笑話,村裡一人外出幾年回來,他爺見他了問他啥時候回來裡,答曰,昨夜(坐爺)晚上,他爺舉起柺棍說,咦!你個鱉孫,你咋不坐恁奶那尿盆上裡!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難改,只有想說與不想說,高中離家,在外已有十餘載,一直普通話,逢年過節回家,半路遇到老鄉都直接改家鄉話了,語境比較重要,在外朋友讓我說家鄉話還得思考一下,在家普通話從來都說不出口。

鄉音鄉情,更能拉進彼此的距離,回到家裡還說普通話可能當面不會有人說你,背後肯定會罵你“鱉孫,裝唄啥裡,出去幾天都鬼白不下了”!


紅眉素手


普通話是官方語言,是國語。全國所有學校的漢語言教學都是普通話。大學裡的通用語言(漢語)只能是普通話,學生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是好事,有利於社會交往。學生老家的鄉親父老應該理解和支持。


小屋321


我剛讀大學的時候回到村裡,不是自己不想講村話,是一不小心就又蹦出一句普通話出來了!那時都覺得有點尷尬😓!

因為本來就是農村出來,90年代講普通話的人還是少的,而且我們那裡也是講粵語的多,在城市裡。也是去讀大學了才開始講普通話,所以去讀了一年之後基本出口就是普通話了!這個還是有點改不了那麼快,應該是個人情況。

但是隻要回家跟鄰居或者家裡人講話還都是講本地話的了,除非有些詞語用本地話還真講不出來就用普通朋友表達一下!作為一個從小在村裡長大的農村娃,真沒必要出來了就要跟村裡講普通話,還是講本地話比較好點,起碼人家交流起來也容易,別把自己看得很高,南方的很多地方特別是講粵語的地方,老人基本不會講普通話,或者講了你也聽不懂,所以說會講本地話還是講本地話,有些小孩是出生在那裡,但是在外面長大那種就沒有辦法了,出來的基本都是講普通話的多了!這個可以理解😊

現在對自己的小孩也想教他講本地話,可是沒有那個環境,沒辦法教他,也是有點遺憾!



廣西輝歌農村工作室


說普通話這件事涉及到文化素養。普通話,相當於過去的“官話”,在現在是表示“我受到了正規而且高級教育”的隱含意思,而且還是自己主動顯露出來的意思,在說方言的對方看來,難免有炫貴之意,你若身份高貴,按照我國的傳統觀念,應該由別人介紹出來或別人觀察出來,自己主動顯露出來被別人認為是缺乏文化素養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您真的到達“衣錦還鄉”的富貴身份也就罷了,關鍵您還是僅僅受到教育,還沒封官拜印呢,僅僅是個“準富貴者”,就處處顯露您這不太靠譜的身份,在公眾看來,已經非我族類了。如果對方是說方言的高官,或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您的人,他會認為您在他面前賣弄或表現,希望獲得他的尊重或青睞,不過在對方看來,有可能會認為您幼稚可笑,也有可能認為您想用普通話的優勢拉平你們之間的差距,後者就是敵意了。所以說“入鄉隨俗”是有道理的。

不過確實有些人語言方面笨拙一些,學普通話難,會了普通話再改回去更難,被誤會也屬冤枉。不過大部分都是故意的,所以被誤解,其實不是誤解,就是正解,並不冤枉。

我也會普通話,而且切換很快,我是這麼處理的:在家鄉,和家鄉人來電話,絕對用方言;接待家鄉以外人員和電話,一律普通話;任何場合的演講,普通話;家鄉的交流性會議、對本地幹部的彙報,方言;搞不清的,普通話;不明國籍的,英語。呵呵。


叮叮東334


我到北京讀書七年,回家跟重慶當地的交流技術,用四川話真的說著困難,還有交際應酬的時候,經常感覺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說。跟人打招呼也覺得挺彆扭。後來就出來來上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