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讓所有幸福如約而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時間過得是真的快啊,冬至一到,春天也就真的不遠了。


冬至,24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都說“春至百花開,夏至百川匯,秋至百草黃,冬至百親來。”


隨著繁花凋盡,溪流枯竭,四季終於又輪轉到了這個需要相偎取暖的季節。


而我們,只要在這個愈加寒涼的日子裡,做到看淡過往得失,珍惜眼前人,戒驕戒躁。


安然享受寧靜,自然就能向陽而生,好運回轉,重新迎來春暖花開。


日短至,天愈寒,過往得失皆看淡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周公就用土圭法測量日照的影子,並把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稱為“日短至”,定為新年第一天,這就是冬至的起源。


冬至之後,大地在夏天裡儲存的熱量,就已經消耗殆盡。這時再遇寒流,地下就再沒有熱量散出,氣溫自然急劇下降。


所以,民間有“不過冬至,天不冷”的說法。


而在這即將迎來極寒的時節,人也應該和世間萬物一樣,順應“秋收冬藏”的季節變換。


在這“日短至,天愈寒”的節氣裡,將過往得失皆看淡。


佛家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而在人生的苦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因為我們看不淡。


不能看淡,就難以放下,從而無法逃脫。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沉沒成本效應”。


我們總是很容易沉溺在過往裡,為了那些已經不能挽回的人和事,追加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加大自己的“沉沒成本”,使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浪費在後悔之中。


但正如曾國藩說的:“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這世界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我們無法重新回到之前的節點,如果把過去的焦慮和痛苦延續到現在,那麼這些不好的情緒也會延續到未來,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正如人間四季,必須輪迴往復,才能生生不息一樣。


我們也要在這越來越寒冷的冬季,看淡過往得失,才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包餃子,吃湯圓,與家人團圓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因為在冬至之後,漫長的寒夜漸漸變短,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這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賀。


所以,從漢代以來,冬至就成了一個正式的節日。


《晉書》上記載說,“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也就是說:到了冬至這一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這種儀式,人們稱之為“賀冬”。


在“賀冬”期間,人們認親訪友,是為“拜冬”。而就在這你來我往的慶賀中,冬至的節氣氛圍,也越加濃烈。


所以,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這樣的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


直到今天,民間很多地方的習俗,都是把冬至,當成小年來過。


當然,人們把冬至當做小年來過,不僅是對來年的期許。也是希望利用節日的歡樂氣氛,來沖淡寒冬帶來的蕭索和孤獨。


因為,抵禦嚴寒和孤獨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融入人群。


所以,在這一天裡,民間還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


而那些遠行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裡,陪父母親人吃一頓團圓飯。這頓團圓飯,通常以餃子或湯圓為主角。


在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曾說,“吃頓餃子總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麵、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


想象一下,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邊,閒話家常。


父親抽的煙,和母親煮餃子的熱氣一起,形成了這個家的味道。和著飯菜的香味,足以讓人忘卻一切煩惱。


此時,再從熱鍋中,撈出噴香四溢的餃子,一口塞到嘴裡。那樣的暖意,能從舌尖直接傳到心底。


這剎那,相信所有的不如意,都能得到治癒。


其實,我們傾盡一生追求的,也不過是在最寒冷的時候,能有人互相取暖,最孤獨的時候,能有人相伴。


所以,這個冬至,你我都是那個“風雪夜歸人”。


放下手中的雜務,回去陪陪家人,吃頓團圓飯,聊聊家常。用這人間煙火氣,來撫平心中的焦躁與不安。


陰最盛,一陽生,戒驕戒躁享靜安


《周易》裡講“剝極必復,復則見天地心”,意思是物極必反,在陰氣最盛的時候,陽氣一定復歸,陽光也將重回大地。


雖然“陰極陽復”,但是此時地面溫度依然很低,而《黃帝內經》認為,“寒屬陰”。


寒氣作為冬季的主氣,最容易在氣溫驟降的情況下侵入人體,和我們原有的陰氣結合在一起,消耗陽氣,打破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誘發各種各樣的疾病。


於是,中醫上認為,在這個陰氣最盛、陽氣始生的節氣裡,人體最為脆弱。


而《道德經》上說“致虛極,守靜篤。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忘記悲喜,足以心靜,戒除驕躁,足以身安。


所以,從冬至開始,我們更要戒驕戒躁,保持內心的安靜和平。


遇到喜事的時候,一笑了之,不驕傲自滿,不自誇自大。放寬眼界,看天地之寬,就能明白,自己仍有不足可改。


遇到壞事的時候,也一笑了之,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放緩腳步,看世界之大,就能清楚,自己仍有容身之處。


就像淨覺禪師,在《憂與喜》裡說的,“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


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把所有的風雪雷雨、是是非非,都拋出腦海。


在這個寒冬,護持好自己的內心,坦然地接受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


明白一切功過是非,已成過眼雲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藏”住初生的陽氣,養心養身。


冬已至,春不遠,向陽而生心愈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冬至後五天,溫度就會驟降,蚯蚓不得不團起身子,蟄伏過冬;


二候糜角解,冬至的第十天之後,感受到陽氣生髮的麋鹿角,就會開始脫落。


三候水泉動。在冬至的最後五天裡,大地開始積蓄熱量,而岩層深處的泉水,感受到陽氣復歸,也開始湧動,並有了溫熱的感覺。”


在這十五天裡,白晝將會一天比一天長,夜晚也一天比一天短。所以,熬過去,我們就能迎來溫暖的春天。


如《易經》中的屯卦所說:“雲雷,屯,君子以經綸。”意思就是:天氣雖然愈加嚴寒,但是人心卻不能一味沉淪。


因為這時候,植物萌生大地,萬物始生。雖然一切都充滿艱難險阻,但如果順時應運,必能迎來欣欣向榮。


所以,跟隨季節的流轉調整自己吧!


像冬眠的種子一樣,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到第一縷春風吹過,第一滴春雨灑落時,就能向陽而生、迎風而長。


這樣就會懂得,人的一生,其實也和四季的輪迴一樣。


冬至雖然也有寒霜冰雪,但在短暫的嚴寒後,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


而我們,雖然也會有事與願違,但只要以最好的心態,迎接未來,那麼我們,也將在新的一年裡,獲得最好的安排。


所以,在這“冬已至,春不遠”的節氣裡,放下曾經的固執己見,放寬心胸做人做事,讓心裡多一份平和,給自己多一份溫暖。


冬至雖然是白晝最短,溫度驟降的日子,但也是一個新的輪迴,是春天的起點。


所以,在這個節氣裡,我們要看淡過往得失,才能不念過往,不懼將來,做到像四季輪迴一樣,生生不息。


珍惜眼前人,趁著時節,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飯,用濃濃的人間煙火氣,融化一身的落寞和孤寂。


用從家人身上汲取的溫暖,驅趕所有在風雪中沾染到的淒冷和嚴寒。


戒驕戒躁,保持靜心。用心平氣和的心境,“藏”住剛生髮出來的陽氣,靜待春回大地。


最後,願你“三冬暖”,有人疼愛,有人陪伴;也願你能不違初心,哪怕一個人,也能獨享清歡。


冬至,讓所有幸福如約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