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才藝美少女邂逅打虎英雄


《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才藝美少女邂逅打虎英雄

上回說到潘金蓮因遭張大戶的大老婆餘氏嫉妒而被趕出張大戶家,嫁給了“三寸丁谷樹皮”武大。

潘金蓮如同貨品一般在王招宣、張大戶和武大之間流動,她沒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利,在人生場上只能任人宰割。

這是封建社會下女人的無可奈何,這也正是我們追求自由與人權的意義所在,不是嗎?

《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才藝美少女邂逅打虎英雄

蛇君子曰:殊不知,即使是在封建社會之下,女人在市場上也有女人的際遇。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不也有“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句嗎?躉販的好,也許她可以做貴妃,從此飛上枝頭當鳳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憑那條鬆垮的裙帶,便可“兄弟姊妹皆列土”,也許還會感嘆“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楊國忠的”(《紅樓夢》第三十回薛寶釵諷刺賈寶玉語),還會養不起一個媽媽嗎?

再言其次的話,則是生在大門大戶,平買平賣地嫁給豪門貴族做大娘子,即使背地裡偷人,明面上也可以受皇家的封贈,有人捧場、掛匾。

可是潘金蓮既沒有遇著像唐明皇那樣闊綽的僱主,也沒有那樣好的出身。她不是貓兒狗兒,於是她掙扎,她反抗。

《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才藝美少女邂逅打虎英雄

潘金蓮的抗爭

當打虎英雄武松出現在潘金蓮面前時,她就已經決定用自己尚存的資本——青春與美麗——來突圍。

這場抗爭,潘金蓮使出了她的渾身解數,而這段描寫也因此成為了古典小說的經典場面。

一個大雪天。白茫茫大地上,出現了一個身影。

這麼早,會有誰過來呢?

武大出去賣炊餅了,不在家。

原來是武松在縣府裡點名完畢,提前回了家。

潘金蓮生起了火,準備酒菜在等他。

只見迎兒小女早暖了一注酒來。

武松道:“又教嫂嫂費心。”婦人也掇一條凳子,近火邊坐了。桌上擺著杯盤,婦人拿盞酒擎在手裡,看著武松道:“叔叔滿飲此杯。”

武松接過酒去,一飲而盡。

那婦人又篩一杯酒來,說道:“天氣寒冷,叔叔飲過成雙的盞兒。”

武松道:“嫂嫂自請。”接來又一飲而盡。武松卻篩一杯酒,遞與婦人。

婦人接過酒來呷了,卻拿注子再斟酒放在武松面前。

蛇君子曰:這是潘金蓮攻勢的第一回合。兩人互相敬酒,場面有些曖昧,但都不知道對方的心思。武松不知道潘金蓮為什麼敬酒,只是禮貌性地回應;潘金蓮不知道武松回敬酒是聽懂了她的暗示還是沒有。

那婦人一徑將酥胸微露,雲鬟半嚲(讀duo,第三聲,下垂,這裡指頭髮鬆散下垂),臉上堆下笑來,說道:“我聽得人說,叔叔在縣前街上養著個唱的,有這話麼?”

武松道:“嫂嫂休聽別人胡說,我武二從來不是這等人。”

婦人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頭不似心頭。”

武松道:“嫂嫂不信時,只問哥哥就是了。”

婦人道:“啊呀,你休說他,那裡曉得甚麼?如在醉生夢死一般!他若知道時,不賣炊餅了。叔叔且請杯。”連篩了三四杯飲過。

蛇君子曰:這是潘金蓮攻勢的第二回合。可謂快、準、狠。

“酥胸微露,雲鬟半嚲”,雖然什麼都沒說,但卻比語言更強有力。

而她問武松是不是在外面養了女人,則是明擺著要剝去武松的道德面具;聽到武松的回答後,又藉機數落武大,這是在剝去自己婚姻的外衣

如此,則脫去道德禮教,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情慾。

《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才藝美少女邂逅打虎英雄


武松自在房內卻拿火箸簇火。婦人良久暖了一注子酒來,到房裡,一隻手拿著注子,一隻手便去武松肩上只一捏,說道:“叔叔只穿這些衣裳,不寒冷麼?”

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

婦人見他不應,匹手就來奪火箸,口裡道:“叔叔你不會簇火,我與你撥火。只要一似火盆來熱便好。”

武松有八九分焦燥,只不做聲。

蛇君子曰:這是潘金蓮的第三回攻勢。由語言的挑逗升級為肢體的接觸。但她卻用寒冷來合理化她的行為。同時,撥火也有隱喻撥動慾火的意思。

而武松的反應越來越侷促。

這婦人也不看武松焦燥,便丟下火箸,卻篩一杯酒來,自呷了一口,剩下半盞酒,看著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

武松匹手奪過來,潑在地下說道:“嫂嫂不要恁的不識羞恥!”

蛇君子曰:之前的挑逗全是為了這最後的確認。而互相敬酒與同飲一杯酒的區別,在於類似接吻的暗示。武松若飲了這杯,無疑是接受了潘金蓮的引誘。

這出步步為營的大戲被道德倫理攪了局。

武松睜起眼來說道:“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指有人格,頂天立地的人的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傷人倫的豬狗!”

蛇君子曰:潘金蓮是一個野生的女子,只受過吹打彈唱的訓練,不曾得到過“封建品德”的陶冶,不曉得愛小叔是違反“倫常”的,因而迷戀著武松。但吃衙門飯的武松是懂得“法理”的,她又怎能不觸了黴頭呢?

上節回看:《金瓶梅》之潘金蓮篇:小裁縫女兒的坎坷命運

下節預告:《金瓶梅》連載之潘金蓮篇:

史上最完美偷情計劃

更多《金瓶梅》解讀請關注“蛇君子曰

蛇君子曰——蛇君子的讀書札記,包含蛇君子對歷史、文化、制度與人性的思考

讀往事,見真知;閱奇文,學智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