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少讀魯智深,最初的印象是多個閃閃發光的名場面,略舉幾例:

1、缽盂大的拳頭砸在鎮關西臉上,直似開了個染鋪。

2、倒拔垂楊柳

3、野豬林仗義救林沖。

4、大鬧五臺山,把狗腿塞在其他和尚嘴裡。

魯智深的作派,看得讓人暢快無比,真是粗豪仗義、快意恩仇。

魯智深: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及年長懂事,對《水滸》著力塑造的魯智深,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單打二龍山、解脫緣纏井、坐化六和寺……魯智深這一生,真性情,真豪傑,灑脫自在,最後於緣纏井峰迴路轉,在六和寺戛然而止。

其實,從出場開始,魯智深就時有不經意閃現的禪意,這是為後半段迷惘半生、迴歸真我的人生際遇做伏筆。

魯智深的佛緣,始於他的師父智真。智真是一位得道高僧,看出魯智深是根基非凡的天人。所以,在為他取法號時,選用了與自己同輩的“智”字,再添一個“深”字,寓意他慧根深藏不露。

然後,在魯智深將要前往大相國寺時,智真點化了他,佛偈雲: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話,便是魯智深的前程。這一去,魯智深在東京結識林沖,為救他再次走入江湖;在二龍山落草,成為一方頭領;投奔水泊梁山,止於宋江麾下。

魯智深粗中有細,反對招安卻不像李逵那般莽撞,講話句句入情入理,這是他智慧的閃光。

魯智深: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徵遼戰役的結果,宋江大敗遼軍。本來破遼勢在必行,卻因遼人賄賂漢朝奸臣,矇騙少年天子息兵言和。一百零八好漢的心血付諸東流,宋江嘆息“功勳至此,又成虛度”,魯智深則從內心反對招安這一表象開始,思考更深刻的生命真諦。

所以,在大軍班師回京時,他向宋江告假,於是他同宋江一起拜謁智真。睽違數載,智真見到魯智深說的第一句是:“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殺人放火本是殘忍血腥事,為何到智真口中成了不易?這是說,魯智深俗緣未盡,這一世落入凡間來還殺生之債。

智真再次給了魯智深,也給了宋江一首新的偈語。宋江看罷便急切地請智真解讀,而魯智深則虔誠地拜受。反覆讀了幾遍才貼身收藏。

從這一點看,對於前途,魯智深應該比宋江看得更為通達,路就在前方,早已鋪好,知與不知,都需親自走一遭。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第二支佛偈不似第一支那麼氣勢壯闊,頗有些繁盛過後趨於靜寂的意味,這潛臺詞是,魯智深的人生路,也漸入尾聲了。

果然,智真在作偈語前說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

魯智深: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接下來是繼續南征北戰。征討河北賊寇田虎時,魯智深別有一番奇遇。他在一場混戰中失蹤,過了一個多月後又忽然出現。

原來,他不慎跌入一穴,來到另一個世界。他從穴中順著亮光走出來,進了一座村莊。莊內有屋舍人家,也有草菴和尚。魯智深見了和尚,便向他問出路。那和尚卻不緊不慢打著啞謎:“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

魯智深不通佛理,只一味焦躁,那和尚繼續解疑:“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獄天堂,皆生於念。”倘若人能做到一念不生,便能脫離六道輪迴。

魯智深問的是村莊的出路,而這和尚要告訴他的是生命真正的歸宿。

見他已有領悟,和尚展顏大笑:“你一入緣纏井,難出欲迷天,我指示你的出路。”

他指引過前方去路便消失了蹤影。而魯智深眼前景緻變換,正遇見戴宗與賊將馬靈鬥法。他劈面殺來,一杖打翻馬靈,將其生擒。兩人回營途中,魯智深觀眼前物候,驚異於早春二月,此處桃李竟然沒有開花。戴宗聽了更是驚異非常,道此時已是三月下旬,春紅早已盡落!

緣纏井,乃是因緣糾纏之化境,魯智深走出草穴,也正是解脫凡塵的桎梏,正果不遠。

再接下來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寫征討方臘時,魯智深迷失於曠野荒山,一老僧從天而降,領他至一處茅屋歇息,告訴他若見一大漢從松林深處跑來,即可捉住。魯智深謹遵囑託,守了一夜果然看到一人,將其拿下,正是方臘。

宋江聞訊,請魯智深還俗作官,在京城封妻廕子,一生榮華富貴。然而,做下了天大的功勞,魯智深卻對世俗富貴無動於衷,自言心意成灰,只願尋一清靜處,安身立命。宋江讓他在京城名山名寺中做個住持,他也搖頭:“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魯智深: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時的魯智深,似乎已從逃犯、和尚、俠盜、功臣等多重身份中抽身出來了,看到了“我即是我”,已然心無掛礙。

打完方臘,宋江駐軍於六和寺中。魯智深與武松在寺中游走,但見江山景色秀麗非常,心中十分暢快。是夜月白風清,水天共碧,正是人間難得的清宵佳景。

夜半時分,江上潮信伴月而生,轟然雷動。魯智深忽地驚醒,以為是戰鼓作響,賊人來襲,提著禪杖就要出去迎戰。

眾僧見狀,趕忙將他攔下,笑說“師父錯聽了”,這是錢塘江潮信,還拉著他往江頭察看。眾僧還道,每逢八月十五的子時,就是潮來之時,因不失信,故名“潮信”。

魯智深看著潮信忽然大悟,今日豈不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旁人只知他今夜錯聽了潮信,而人身一世,迷失錯過的事情還少嗎?既然今日是告別人世之際,他不會再次錯過。

沐浴、更衣,魯智深討來紙筆,為自己寫下一篇頌文,燃起爐香,在禪床上打坐入定。待眾人趕來看他時,他已坐化不動,往生極樂。他留下的那篇頌文是: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闖蕩江湖一生,在功德圓滿之際默然頓悟,見到生命的真我,本屬於天上的美好生命終於回到真正屬於他的地方。

葬禮上,德高望重的大惠禪師親自將他火化,偈語是:“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登場時霸氣縱橫,卻不失正義率真;趨向終點時,沖和沉靜,一片佛心。這個率真可愛的酒肉和尚,最終顯露深藏於心的佛性,頓悟正果,回到了金玉滿堂的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