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為何而來?為最高目標而活

國內最大的招聘平臺近年發起了一項針對畢業生群體的調研。據調查數據顯示,有7成以上95後畢業生選擇畢業後在外打拼。儘管他們對就業的態度是積極的,但仍有近半數人表示,畢業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工作不理想”和“找不到未來的方向”,有72%的95後選擇的畢業關鍵詞為“迷茫”。

幸福生活是每個人嚮往的。然而,大多數的人像是沒有羅盤的船,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我們投入多年的時間接受教育,期待有朝一日能過上夢想中的生活,卻發現自己困在一分根本不喜歡的工作上。我們花費很多的時間尋覓真愛,卻發現自己竟然在一份互相嫌棄的關係中糾纏了好多年。為什麼會這樣呢?問題在於,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們滿心期待自己憑著運氣達到目的,而沒有按著計劃尋找目標。除了像這樣漫無目的過日子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其它選擇。《此生為何而來》這本書會告訴你如何快樂的為最高目標而活,選擇成功。

本書作者是選擇學之父邁克爾•雷,他既是斯坦福大學企管研究所創意與創新行銷課程的教授,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被譽為“硅谷最有創意的人”。他創了斯坦福大學最有價值的人生規劃課。如果說其他課程幾乎都是透過“經濟上的成功以及伴隨而來的榮耀是生活的目標”這個假設來提倡一種生活方式,那邁克爾•雷的創意課程的前提很不一樣。他主張“體驗自己內在的智慧與影響力,以及他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並認為這才是另一種成功。本書就是這門課程二十餘年的智慧結晶,是一本寫給在迷茫中、失去熱情的現代人的指南。2013年被全球權威媒體《福布斯》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20本商業圖書之一。

《此生為何而來》這本書獨闢蹊徑,提出“成功是選擇出來的”。書中直接深入心理層面,引導你透過“最高目標”,瞭解我們這來到世上的目的是什麼、能達成的貢獻是什麼。並告訴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將直接決定我們一生的成敗。而實現最高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接下來看看書中幾部分重點內容。

第一部分 為最高目標而活

有時當我們得到夢想中的工作,卻發現它無法帶來滿足感。我們得到暫時的刺激興奮,卻覺得單調無聊。更糟糕的是,我們開始覺得生命匆匆流逝,而自己毫無貢獻,也從未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那試著回想目標的早期體驗,其實那些生命初期送給我們的禮物,總在我們最想不到的時候發生。以我自己為例,它們發生在盪鞦韆時、沐浴陽光時、閱讀時、跑步後、和家人共進晚餐時……回想你自己的這些幸福時刻,當你珍惜這些體驗,就會懂得我們

不必刻意追求熱情。其實,最高目標總是跟隨你。而當你感到彷徨不安時,通常是因為你拒絕為最高目標而活。但如果你在艱困的狀況中繼續堅持,不偏離正軌,就會看到最終的希望與力量。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只有在內心尋找,你的願景才會清晰在外尋找是夢想,在內尋找才是清醒。”“最高目標”是個人的核心本質、協助我們的力量,通常可以用一個字詞來表示,如愛、溝通、智慧、能量、安寧、創意等等。每個人的最高目標都不同,唯有找到自己的最高目標,為它而活,生命才能充實圓滿,也更有創意。重要的是,我們要尋找那股協助我們的力量,而不是以潛在的貢獻程度來決定最高目標。

對最高目標的體驗可以提升你的人生意義,並且改善你的世界。有意地記住和慶祝過去的成功經歷會激發你的能力,幫助你應對新問題、新情況。還可以尋找那些有益的沉迷體驗,比如我喜歡佈置房間,整理物品,做手工等,這些為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最高目標的實施在於要將問題設置優先順序。

如果你從不解決重大問題,你的生活會失去意義和熱情。就像當你通過拋硬幣來做決定時,你會在拋出硬幣的那一瞬間,感到自己本能地傾向於其中的一面。利用自己的直覺,避可以免陷入猶豫不決的泥沼。

第二部分 只做簡單有趣的事

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與人生挑戰相關的問題上。這些問題來自於以下挑戰:找到成功之路、處理時間與壓力、發展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達到平衡和把自己的創意帶入世界。只做你喜歡的事,喜歡你做的事。這句也是作者的座右銘之一。意思是:儘量做你喜歡的事,還要用喜歡的方式去做那些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只做你喜歡的事。做那些簡單、輕鬆、有趣的事情。那些從本質上來說,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通常會有以下特點:做起來感覺很自然;感覺時間會過得很快;是值得期待的;讓你自我感覺良好;比起其他任何事,你更想做這一件;你享受活動本身,而不是把它簡單地當做達成目的的手段等等。然後,喜歡你做的每件事。通過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你會讓知識得到強化,而不是隻是一種束縛自己體驗生活的過程。

另外,還要理解你的經歷。瞭解和學習面臨的挑戰,描述並寫下自己的經歷,向能夠給你反饋的人分享經驗。最後,感受信心、目標與富足。福爾摩斯說過“我們無法看透未來,卻可以自由想象並採取行動,只有信心能讓我們接受這個事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內心的富足,是信心。

要記住:擁有信心,堅持做那些適合你的事。行動的秘密就是數十年為了最高目標而活。這樣才能找到你真正的富足。

第三部分 恐懼是一種正面的力量

坦然面對恐懼。心理分析學家卡倫.霍爾奈認為人們有三種處理恐懼的方式:逃避、戰鬥,或是迎接。痛苦的另一面,是你不再同它抗爭,而是坦然面對。練習至少用一天的時間,嘗試忽略時鐘和所有能夠提示時間的物品,避開廣播或電視新聞這些能給你準確時間的節目,也告訴你周圍的人,你不想知道確切的時間。專心處理對你來說重要但又一直畏懼的事情。

建立煩惱列表。把困擾自己的事列舉出來。小到一件微不足道的煩惱,大到讓你徹夜難眠的折磨,都在這張列表的範圍之內。考慮一下列表上的哪些條目是能夠立即處理,並徹底迴避掉的。還有一些壓力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像是跟人際關係有關的事。還有一些壓力是你無法直接採取行動的,比如街頭的犯罪等。區分它們會讓你意識到真正的困擾並沒有那麼多。

培養新態度。對於感受到的壓力,你需要培養一種新態度。可以採取下面這些方法來處理:首先,可以練習清空思緒,不受批判聲的干擾。然後注意觀察近來一週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看看你在與最高目標產生更多的連結之後,恐懼是否逐漸消失了。另外,還可以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專門用來擔心。在其他時間裡忘掉它們。你甚至可以把每次感到信心的時刻都記錄下來。

放手去做。選擇一件總是讓你感到焦慮,或是經常會拖延的重要任務,放手去做。別擔心你會搞砸,自然而然地開始工作。大多數實踐這條座右銘的人都會發現,自己對那些任務的擔心,其實比任務中會出現的任何狀況都要糟糕。試著在做事的時候,不要為了外部獎賞而做,而是因為你喜歡做這些事。不要從別人身上尋求證明,不要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成果,不要擔心未來或追悔過去,不要尋求認同或獎賞。

記住,你的信心和對最高目標的理解,是打倒恐懼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 每天給他人愛的禮物

每個人都一樣。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只有一種辦法——同理心。給予的人往往會有最大的收穫。認識到每個人都和你一樣,擁有希望、恐懼與夢想。學會欣賞他們的人性。當你看到這些人最美好的一面,你會漸漸喜歡上他們的一言一行。

通過聆聽來學習。只有在專注和安靜,所有的背景觀念都不再造成干擾的情況下,人們才能真正交流。專心聆聽他人的言語,感受他們的情緒。當你體驗到沉默就是與他人的互動時,你就達成了最高目標。《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只有通過幫助他人成為他們本該成為的人,他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真誠付出,總有所得。恩惠往往在你沒有察覺到的時刻來臨。在給予的同時不要讓得到的人知道是你在給予。給予是第一個層次,而得到是第二個層次。當你身處給予與得到的流動中時,就達到了第三個層次。如果你在最高目標的指引下不斷反思,就能把給予與得到的練習一而再再而三地帶入到生活中。

“如何活著”是我們每個人的終身課題。《此生為何而來》這本書從“尋找人生最高目標”開始,帶領我們一步步走上尋找自我之路,對如何做出最正確的人生選擇做了詳細的指導與講解。另外,書中運用了大量商界名流、權威學者等各個階層的的真實例子,並穿插與讀者互動的測試題,附錄“旅程中的錦囊”和“你可利用的生活箴言”。都讓我們更好的融入其中,使得這一過程可操作性很強。最後,希望我們找到熱情、人生意義與經濟收入的交集。找到自己的最高目標,併為它而活,讓生命更充實、圓滿,也更有創意。

此生為何而來?為最高目標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