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前言

在日本封建发展的平安时代,天皇的权力已经旁落,以藤原氏家族为代表的摄关家成为该时期日本封建统治模式的重要形态。摄政与关白的出现使得律令制确定下的天皇变得可有可无,天皇的权力不断被这些摄政和关白的豪强地主所蚕食。而这些

权势日益壮大的摄关家们逐渐在日本朝政中掌握了绝对的决策权以及行政权,久而久之也造成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腐朽和黑暗。

于是由于天皇对绝对权力的渴望恢复以及封建百官对于摄关家嚣张跋扈统治的厌恶,天皇开始了和实力强大的摄关家的争权斗争。院政的出现就代表着在当时日本一个封建王朝内部存在着两种核心统治集团,白河天皇通过出家为僧这种表面方式来哄骗摄关家,在寺院建立了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院政集团。虽然说这是当时天皇在大权旁落已久后的一种政治反击,但是很难说天皇能够通过院政方式重塑自己的权威。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桓武天皇


摄关与院政成为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封建政治交替发展的两种模式,双方在院政出现的一百年时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权斗争。这些斗争体现在诸多方面,天皇所表现出来打压摄关家的政策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削弱摄关家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庄园经济来拖垮摄关家的政治地位。知行国制度就是这个原则,明面上规定摄关家以及其他公卿贵族享有自己土地的一切权利,但是只准他们遥领。

遥领也就意味着这些摄关家以及公卿贵族对于私有土地只是享有封土而不治民的权力,这对于削弱大封建主和贵族的势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项措施也引发了以摄关家为首的广大公卿贵族的反对,他们纷纷私下将依附以及的家丁、青壮年劳动力集合起来,进行日常军事训练来保卫自己的庄园。这些势力逐渐成为了日后日本的新阶层—武士。

武士的不断崛起逐渐拉开了日本封建时期武家政治的序幕。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清河天皇


镰仓幕府的而建立及其统治情况

武士的出现标志着天皇与摄关家等公卿贵族的权力斗争接近尾声,双方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拉拢这个日益壮大的阶层,希望武士能够为自己所用,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武士阶层就是在天皇与摄关家及公卿贵族的争夺下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保护私家庄园的武装队伍逐渐上升为了影响今后日本封建统治的一个庞大的政治团体,武家政治在日本开始建立起来。

这些武士的重要性得到了天皇的极大关注,天皇为了拉拢他们,凭借自己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授予这些武士各种爵位、土地,同时令他们渗透到大封建主以及公卿贵族的私有土地之上,进行有目的的分化瓦解。另外还有很大一批武士被分配到广大中小封建主的土地,为的就是勾结这些中小势力的豪强来壮大天皇的经济基础以及封建基础。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幕府的武士


这些由天皇分派各地方的武士们纷纷与中小地主豪强形成了联盟,甚至通过他们绝对的权势取代了这些中小地主豪强,随后武士们又开始纷纷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势力极大封建地主豪强

。公元11世纪的日本已经形成了两大武士集团,他们都是日本天皇的后裔,并且在长期的地方发展中形成了足够大的武士集团。一方是桓武天皇的后裔平氏,一方是清河天皇的后裔源氏。

两大武士集团在当时的日本封建王朝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各自在地方都有着雄厚的豪强地主基础,并且不断向当时统治集团上层摄关家以及院政渗透。公元1167年,平氏集团首领平清盛将后白河天皇软禁起来,独揽朝政,平清盛死后,平氏集团衰落下去。公元1185年间,源氏集团击败平氏,取得了朝政的实际控制权,公元1192年,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由此正式确立了对日本封建政治的统治权,日本由此进入了镰仓幕府的统治时代。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幕府遗址


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治模式以及主从制的建立

镰仓幕府的建立意味着武家政治的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之前尚在迅速发展,任由天皇和摄关家随意拉拢的武士阶层此时已经成为了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接下来的数百年,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前整个日本的封建时期都处于绝对的武家政治控制当中。镰仓幕府作为日本封建发展时期的第一个武家政治时代,在幕府的具体建制以及内部关系的维系上都为之后的幕府奠定了重要基础

镰仓幕府建立之后,朝廷中的摄关家已经不复存在,原来天皇权力的重要威胁者已经被镰仓幕府消灭,但是此时的天皇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以绝对武力为统治方式的幕府将军成为了天皇权力的巨大威胁者

,与其说当时的将军没有废掉天皇,还能够承认他的存在性,不如说幕府将军已经成为了整个封建王朝的绝对统治者,在将军的幕府中有着另外一套掌握实权的统治机构。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源赖朝


幕府已经成为了王朝的实际统治场所,为了更好地加强幕府的权力和对王朝的控制力,源赖朝对于幕府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幕府内部设置政所协管将军处理国家政事,侍所协管将军处理全国军务,问注所则协管将军处理全国的司法事务,三者各不相属,相互牵制,都直接向当时的幕府将军负责。同时对于全国地方的统治也进行了极具武家特色的安排,要求各地庄园主派出武士担任守护和地头,成为军政长官。

这些守护和地头负责当地各庄园的赋税征收、土地登记以及日常的治安管理,久而久之原来地方庄园主的权力逐渐被守护和地头所取代。这些守护和地头在获得地方庄园的管理权之后,逐渐将各大庄园占为己有,成为了新一任的庄园领主,当时被称为武士领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护大名。他们直接对幕府将军负责,而将军为了维护双方之间的关系,承诺保护他们的庄园。由此形成了具有主从关系的主从制。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武士家臣


主从制下御家人与将军的矛盾及镰仓幕府的衰落

这种极具武士特色的主从制一经建立就使得主人与从属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主从制度下,将军和地方武士大名具有亲密的家臣关系,将军通过向各地大名实行各种封赏以及庄园保护,取得了各地大名的绝对服从,因此大名尊敬地称将军为"御家人",这种模式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具有中封建家长制形态的关系状态。当然各地大名也要向幕府将军承诺按时进贡并且在将军需要武力支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这种双方蜜饯式的关系在源赖朝时期表现得还是非常到位和稳定的,这是因为此时正处于镰仓幕府建立的初期阶段,各地大名和豪强地主的势力非常有限,大名在取代封建主庄园的活动上还没有完全展开。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地大名都已经成为地方庄园的武士代表,他们一个个都有着极强的封建经济实力和以武士为主体的武装部队,在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守护大名


公元1199年,第一代幕府将军源赖朝死后,镰仓幕府内幕的矛盾就彻底爆发。源赖朝的岳父兼政所负责人北条施政夺去了幕府的实际控制权,从此镰仓幕府将军的废立掌握在了北条氏家族的手中。幕府统治日渐衰落,位于中央统治集团的天皇发现了幕府的衰落趋势,想要趁机直接消灭幕府统治,重塑天皇的权威。

公元1221年,天皇发动讨伐幕府北条氏的战争,但是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称之为"承久之乱"。此后,幕府见到天皇经常有推翻自己的举动,便开始派人前往京都严密监控,保证中央对自己不要有任何想法。源赖朝以后,北条氏成为了幕府的执政,虽然将军还在,但也只不过是傀儡。公元13世纪后半期,日本受到了外来蒙古势力的入侵,国家损失惨重,镰仓幕府也就逐渐衰落了下去。

镰仓幕府“下克上”将天皇架空,为何反而成了自己家臣的傀儡?

《贞永式目》


评价

武士政治的出现其实是日本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摄关家与院政天皇对于权力的争夺则是武士政治出现的导火索。正是由于双方的争权,才使得原来本不起眼的庄园劳动者和公卿贵族的普通家丁一跃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这是武士阶层发展的重要机遇。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王朝正式进入了武家政治时期,从此以后天皇的权力一降再降,不断受到幕府将军的蚕食,天皇数次发动消灭幕府的战争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表明当时幕府统治还是十分稳固的,而幕府统治之所以稳固要依靠着他强大的武士阶层和武士封建主经济的支撑。

各地的庄园大名就是幕府将军的有力支撑者,双方结成家人般的关系,武士就相当于幕府将军的家丁,但绝不是将军对于家丁有绝对支配之权,双方凭借着各自的承诺,相互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得这种主从制度能够得到顺利维系。

但是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也比人会随着大名势力的发展、幕府将军势力的衰退而发生破裂。

这种关系的破裂率先发生在幕府内部,北条氏作为源赖朝家族的家臣,在第一任将军源赖朝去世之后,便开始进行了夺权斗争,掌握了镰仓幕府的实际控制权。这种家臣凌驾于主人之上的局面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武士经济不断发展,势力不断膨胀,必然不可能局限于当初家臣的地位,因此这种主从制的破坏是必然的。镰仓幕府的衰落离不开外部势力的冲击,正是蒙元军队的强势进攻,使得日本北部的武士受到了巨大损失,大量中小武士地主纷纷破产,武家政治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镰仓幕府的统治必然也不可能继续稳定下去。


参考文献:《日本书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