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被吳王闔閭偷襲,攻入都城,差點滅國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楚國被吳王闔閭偷襲,攻入都城,差點滅國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吳國的位置在長江下游,原是 楚國的屬國,本來比較落後。晉楚爭霸時,楚大夫 申公巫臣逃亡到 晉國,建議晉國聯絡吳國,從側面攻打楚國。公元前584年,晉國就派巫臣把車戰、列陣等先進戰術教給吳國。

後來,吳國又通過晉國吸收華夏文化,不論在軍事、經濟各方面,都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從此,吳楚兩國就不斷髮生戰爭。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兄遭楚王殺害,逃亡吳國,做了吳王闔閭的謀士,勵精圖治,積極謀劃大局進攻楚國。前506年楚軍圍攻蔡國,吳軍救蔡,吳楚兩國的大戰便因此而爆發了。

這次戰役,楚國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令伊囊瓦貪功和妒忌,把國事視同兒戲,破壞了正確的作戰計劃。吳軍則因為善於判斷敵情,善於抓緊戰機,先擊敗囊瓦,然後乘勝猛打猛追而取得了勝利。但是兩軍勝敗的根本原因,要比這深遠的多,比如囊瓦的腐敗墮落等因素。

其實,在楚國的這個時期,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矛盾,楚平王不得人心。伍員、伯嚭的背叛投吳,鬥辛的弟弟要為父報仇,都是由於楚平王的血腥舊賬,雲夢澤"盜"的襲擊,又說明了人民的痛恨楚昭王。而囊瓦和武城黑的昏庸,也說明了大小貴族的腐敗。

這個老朽的國家,遇見很有朝氣的新興敵國,其失敗是註定的。這是實情的一方面。實情的另一個方面是,當國家面臨滅亡危機的時候,尤其是國力尚且不至於覆滅之時,還是有不少愛國之人,努力挽救國家。其中有英明忠勇,力戰殉國的沈尹戌,有立志復興,痛哭秦庭的申包胥,也有急國家之難,拋棄私仇的鬥辛,以及王孫由於、史皇、子期等人,都奮起勃發,以國破的教訓,教育楚昭王重振楚國聲望,這些才是楚國最終不滅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