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古琴,始于伏羲削桐,初为五弦,后来发展为七弦,在其3000年文化传承的历史中,历代琴家可谓人才辈出,而其中一位他弹得却是“无弦琴”,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为彭泽县令,可是他为官仅仅80余天便辞官回家,原因是“不愿为五斗米向傲慢的督邮小吏折腰”,从此隐居山野茅庐,开始他意旷清远的人生。

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被人们千古传颂,也因弹奏无弦琴,在古今琴史著作中屡屡被提及,然而很多史书上却说陶渊明不解音律,是位乐盲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一、陶渊明,古今琴史多次提及的知名琴家,很多史书却记载他不通音律

陶渊明是晋宋之交的人,关于他只会挥奏无弦琴的说法始于南朝宋,作者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写道: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在南朝在宋之后的是梁,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陶渊明传》里也采纳了沈约的说法: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之后又有佚名作者在《莲社高贤传》写道:(潜)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弄而叩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再后来《晋书*隐逸传》几乎也照搬了之前的说法:(潜)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于是乎陶渊明“不解音律,只有一张没有丝弦和琴徽的素琴,朋友来访相聚,总要取琴过来,兴致盎然的虚按一番,识得琴中情趣,不必劳弦有声”的形象也就逐渐广为流传下来。那么陶渊明为何总是爱弹无弦素琴,难道他是真的不解音律?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二、陶渊明自述其自幼熟读琴书,隐居山野乐琴书以消忧愁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写给“俨、俟、份、佚、佟”五位儿子的一封家书,“疏”是“布陈”的意思,书信中回顾了他五十年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其中提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正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着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会十分高兴。

一位老人在人生弥留之际留与孩子们的一封家书,对自我的评价是“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由此可见陶渊明是会弹琴的,而不是史书记载那样只会空挥无弦。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也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的诗句。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这也是他辞官归隐,以琴书自娱的画像。

陶渊明热爱音乐,与读书、饮酒一样,抚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关于这一点在其诗中多次提及。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时运并序》其四: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自祭文》: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拟古九首》其五: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诗词字里行间无处不显示了他与琴、与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晋名士”之超然飘逸的风度也在其身上彰显。“

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行为高洁、真实淳朴是陶渊明一生特点之一,不通音律而抚弄作秀的行为是不会在他身上出现的,有琴而无弦,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寄,或许也另有他因。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三、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高士意不在弦之雅风在历代文赋中也多有体现

陶渊明去世之后,他的好友颜延之为纪念他而作《陶征士诔》,文中称颂陶公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仰慕他不慕利禄富贵的风范,“陈书辍卷,置酒弦琴。居备勤俭,躬兼贫病。”桌上摆放书籍,闲暇展开书卷,饮酒抚琴,勤居俭出,躬耕田野,贫疾交加,这也正是对陶公每天陈书开卷、饮酒抚琴、勤俭躬耕、一贫如洗的隐居生活很好的描述。

《无弦琴赋》是唐代张随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有关于陶公用无弦琴弹奏“幽兰”、“流水”传世名曲的描述:粲星徽于日下,陈凤喙于风前,振素手以挥拍,循良质而周旋。幽兰无声,媚庭际之芬馥;绿水不奏,流舍后之潺湲...

一日夜幕降临,群星闪耀,陶渊明与朋友在庭院对坐,兴致甚佳,正为朋友抚琴,双手有节奏的按拍琴弹,边谈边说,你听这幽兰虽没有声响,却如庭院的花草一样芬芳,这流水还没有弹奏,却似屋后的小溪潺潺流过...

朋友大惑不解而问道:“先生弹琴堪称人间妙手,为何不拨弦弹奏一曲益于耳目?”

陶渊明笑道:“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

试问一位不解音律之人,如何识得这些传世名乐中的幽兰之芬芳和流水之声响,这分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合体,自怡自乐,自我陶醉于其中。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在《渊明无弦琴》他也曾这样评价:渊明“岂得不知音,当是有琴而弦弊坏,不复更张,但抚弄以寄意,如此乃得其真”。陶渊明晚年家境贫寒,衣食不周,琴弦断了而无力换新也是情理之中事,何以抒情唯有无弦,久而久之便养成弹奏无弦琴的习惯,也许这也正是后人由陶渊明弹奏无弦琴而揣测其不解音律的缘由吧。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自然之美,而非人为的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最完美的艺术成就应该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陶渊明弹奏无弦琴或许体现的正是道家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既无形无象谓之空,但又真实存在,可谓音外之声,象外之形。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五、隐六律于自然,视之不见,备五音于无响,乐在其中,平凡真实,颇示己志

陶渊明不解音律在史书确有记载,而其自幼饱学琴书历代文人也多有论证,怎奈故人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历史千载悠悠,对于陶渊明是否会弹琴一事我们已无法考证,但其一生中无论是有琴而无弦,还是真淳自然的诗词或许都是他“颇示己志”的展现形式,也是他真实而平凡的人生的真实写照,与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

也正如后人之评述:“欲琴理之常在,宜弦声之一空。隐六律于自然,视之不见;备五音于无响,乐在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琴翁之意不在弦,琴虽无弦意有余,也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高士雅风他才为后人千世所传颂和景仰。

一位史书中的乐盲,可他却清琴横床识得闲趣,采菊东篱,不劳弦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